香港离宜居城市还有很长路要走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统计处在今年陆续发表2021年人口普查统计结果,上月底至本月中发表的一批,内含按区议会分割槽和选区及新市镇的资料。本文整理部分与工作和居住地区相关的资料,为日后新市镇规划带来一点启示。

随着1980年代工业北移,香港的主要行业变为服务业,当中的金融、专业服务和旅游业等,需要不少劳力密集的饮食和零售业人手支持,故高低技术职位也同留市区。新界居民“出九龙”、“过对面海”上班渐成常态,衍生通勤时间长、道路交通挤塞、车厢拥挤和交通费高等问题,亦间接减少与家人相处和逗留社群的时间。

南行过海私家车流 疫下上升

上述的职住分布失衡在踏入2010年代后迎来转折点。先看一些大范围资料,在劳动人口方面,新界在2011至2021年这十年间持续增长,港九两区人口从2016年的高位回落。大部分的劳动人口在港工作,职位在陆上而且有固定工作地点。跟2011和2016年相比,2021年这批有固定工作地点的人口仍然集中于港岛和九龙,但比例下降约1.3个百分点至65.3%。职位仍然集中于维港两岸,首三个区议会分割槽十年来同样是油尖旺、中西区和观塘,共占去全部约34%。不过,按实际人口看,这三区的工作人口在2011或2016年见顶下跌。

那边厢,有四区的工作人口上升,分别是南区、大埔、将军澳和天水围,反映十年来的地区职位分布有分散趋势,相信分别跟黄竹坑活化工厦、科学园、将军澳工业邨和天水围有新酒店开业有关。

沙⽥是新界的第⼀代新市镇,当年以自给自足和均衡发展作⼝号。(黄永俊摄)

在2021年,跨越大区的工作人口达118.6万,占比为32.6%,但与2011年比较,人数和比例正在下降,当中包括过海人口。然而,市民为何依然感到上下班人潮挤拥,过海塞车仍然严重?可能原因有几个,比较肯定的是南行过海私家车/客货车流量上升,导致挤塞日增,按地区统计,主要来自深水埗、九龙城、观塘、元朗、沙田和西贡区。在这几个区之中,西贡区的升势特别凌厉,十年间增加两成多,连带东区海底隧道的汽车流量在疫情初期下跌后很快就回升,相信是因为将军澳的私人屋苑陆续入伙和西贡区人口增加。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本地非固定工作地点的工作人口显著增加,刺激了交通需求。在2011年至2021年,人数由24.8万升至59.7万,占比由7.24%升至16.4%。统计处没有拟备这批人口的工作行业或职业分布,但非固定工作地点人口增加,不只是因为自由工作或平台工作兴起。根据历年综合住户统计调查,自雇者的人口的高峰早在2013年出现,为24.4万人,随后反复回落至2021年的约22万人,或许近年有更多工种的雇员要在多个地点工作,导致每日通勤次数较多。此外,公共交通工具减班,或者多了非工作人口外出,也可能令市面通勤人流积累。

虽然现时服务的小巴已陆续加密班次、开设附加路线,但仍未能满足现时两个房屋项目所带来的服务需求。(曾凤婷摄)

职住平衡讲求数量比例 也讲求负担能力

过去十年跨区工作的人口和比例虽然总体下降,而在新界部分地区的职位较过往增加,但大部分市民未能感受到职位分散带来生活的明显好处,交通挤塞依旧困扰社会。粉岭皇后山邨的交通服务远不及需求,居民大排长龙等巴士,巴士公司承诺加强班次和派车。此事再次反映本地居职失衡的老问题。

上届政府推动北部都会区,并强调目标之一是促进职住平衡,而在规划过程中会先处理运输基建。政府有决心解决市民生活的一项桎梏值得肯定,而在具体规划时,官员固然要小心计算工作地点和住房比例和分布,以达致譬如45分钟上下班目标,更重要的是确保住房负担能力,一般市民不会因为楼价房租太贵而居住远离工作岗位的地方。政府要引科学园例子为戒,虽然科学园附近有不少私人住宅,但过往不少雇主雇员也抱怨住宿安排是难题,即是说该等私楼价格不菲,难助人才安顿。

新市镇继续是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政府要吸收过往的规划缺失,日后真正建造宜居城市,让本地和境外工作人口安居乐业。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27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7月25日)《跨区工作人口比例见顶回落 为何交通挤塞仍无改善》。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