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郑明仁:在旧书报中看见香港走过的黄金年代

撰文: 卢伟文
出版:更新:

关于旧时香港,传媒界老前辈郑明仁有一肚子的故事可说。他在报坛纵横逾三十载,捐窿捐罅猎书近半世纪,2011年退休后,他在旧报纸和旧书刊里寻寻觅觅,挖掘钩沉被遗忘的文坛掌故和香港历史,“偶有所得,喜不自胜”。身边朋友纷纷建议他将这些“收获”化为文字,与众共享。 如是者,他埋头写了几年的报纸专栏,“储储埋埋”,便有了第三本大作《香港文坛回味录》的问世。“香港文坛”这一题目由编辑所拟,听起来包罗万有,而郑明仁说,他所触及的只是其中一小部份,从学术上说可能也不够深入,“但已经足够回味”,“就权当是香港旧书报的一个印记吧。”

半世纪猎万本书

“这本书我虽然我看过很多次,但每次重温,仍然回味得好好,觉得好甘。我每次看完都有个感觉,几过瘾,为什么我当时会写出这些文章?又或者,咁样都写到嘅?”谈起《香港文坛回味录》,郑明仁难掩兴奋。这是他出版的第三本著作,内里逾70篇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过去半个世纪他周围涉猎的藏品。“编辑将其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淘书趣谈——图书篇’、二是‘报坛佳话——报刊杂志篇’、三是‘掌故回味——生活篇’,但贯穿其间其实都与书和报纸有关。”

郑明仁从中学时期已开始买书。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五六十年代旺角一些书店的旧照片,场面相当墟冚,一紥紥的书籍堆到天花顶,与其叫它做书店,不如用“书山”来形容更为贴切。照片中的每间书店虽然简陋,但各俱特色,书源也丰富,有些人爬梯拣书,有些人就着街边铁栏看得入神。

“我读中学时在旺角流连,买些教科书、参考书、会考书,到了入读浸会之后开始有闲钱买其他闲书看,从此就泥足深陷。”半世纪之长,郑明仁无间断买了数万本书,“各式各样的书我都收藏,总之与旧香港有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政治,什么都有。”他在太古城的单位早已“堆爆书”,书籍挤占生活空间,高峰时期连电视机都看不到,幸亏太太容忍。他在《苹果》的旧同事、作家董桥称他是“书虫”、“书痴”,“报社共事那些年,他的办公室四壁堆书,中文书英文书都有。”

藏书“带契”发达

2011年退休时,郑明仁为了处理公司中的书籍,在太古康怡花园豪花500万购置了一个新单位。他笑了笑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买书藏书都算“带契”他发达,“那层楼十年间升了近一倍,实属意外之财。”但很快,康怡近800呎的单位也接近“爆棚”,差点连门都关不上。

有书商曾开价100万元,想收购郑明仁的全数藏书,但被他婉拒。随着年纪渐长,他开始意识到要尽早妥善处理这些书籍。恰好北角城市花园商场有个合适的吉舖,他便在2019年请搬运公司将400箱书运过去。这个吉舖由三个小隔间组成,郑明仁在每个隔间中放置两、三排长书架,然后胡乱将书摆上去,其余则堆放在走廊过道,如此便算搭建完成,始为“老总书房”。有时,朋友也会争相帮他开箱上架,顺便看看能否“执到宝”。

人与书的相遇,始终讲究缘分。“老总书房”藏身的商场中,几乎全部是补习社,“我是唯一异类”,郑明仁说。他开这家书房的目的并非赚钱,而是要让这些陪伴多年的书籍找到有缘人,同时也为新知旧友提供一个聚脚的地方,“可以倾下偈、揾下书,喜欢就买,几十块就有成交,无所谓。”

一些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书,老总更直言不会卖。“我摆出来的都是偏消闲的阅读书,真真正正的孤本我就供在家里,”例如1976年出版的《人民画报》样板、金庸题签的《碧血剑》、董桥签名题字的过百本珍藏、《中国学生周报》创刊号、《儿童乐园》创刊号、杨天成的全套三十册《二世祖手记》、罗澧铭签名的《塘西风月痕》等等,“有时会邀请一些朋友去家中共赏。”

还有一些,郑老总则选择捐赠。例如他在2019年将无线电视(TVB)1967年启播时创刊的《香港电视》周刊(《TVB周刊》前身)第1至430期捐给中文大学图书馆,供有兴趣研究香港早年电视广播史的朋友使用;还有一套网上炒到6万多元的《中国名菜集锦》,他也二话不说,免费赠予香港中华厨艺学院收藏;在今年太古地产举办的城中盛事“书出爱心.十元义卖”活动中,他一口气捐出近6,000本藏书。

怀旧之余,郑明仁希望年轻人能从中认识更多香港曾出现过的人和事。(卢伟文摄)

在时代巨轮后吃灰

最近三、四年,郑老总每周会有几天去书房开铺,每天只开两、三个小时。不开舖的时间就看书,也会继续出去猎书。“游手好闲,享受人生。所以便有空整理出版《回味录》这本书。”

《回味录》是郑老总一生与旧书刊打交道的总结。对他来说,从买书、藏书、写书到出书,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因为在收书时已做足功课,藏书又令他可以有件实物在手中反复研读推敲,下笔介绍时自然能信手拈来。如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樊善标在该书的序中所言,郑老总“纵横报海三十多年,由前线编采到高层管理都有亲身体验,兼又钟情文学,搜集旧书刊不遗余力”,对报业和文学两方面都有深入认识,如今将这些研究和体会形诸文字,为香港文化和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的大厦添砖加瓦,“可谓功在桑梓。”

而且,虽然《回味录》紧紧围绕着旧书刊,但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每篇文章也清朗可读,兼具知识与趣致。例如其着墨甚多的“三毫子小说”,听起来似乎毫不起眼,但在六、七十年代却是最多人看的通俗读物,不少后来名重一时的作家都曾是这类小说的作者,包括倪匡、刘以鬯、依达、郑慧、杨天成、岑凯伦,以至于西西;而这种体例的开创者、《新报》老板罗斌亦有很多传奇故事。

董桥在为这本书的题辞中写道:“闲散落寞,难免怀旧。年届杖朝,怀旧更切,几乎甘心落在时代巨轮后面吃灰尘,自得其乐。老派人这点尊严迟早犯忌,撑得多久算多久,无所谓。人是旧人好。书是旧书好。报刊杂志当然也是旧的好。幸亏还有郑明仁这样的有心人珍惜这些昔日印刷品,缅怀这些过时文化人,耗尽心血,点滴钩沉,录为史料。”寥寥数语,可以说是颇为准确,道尽了这本书的精髓。

“怀旧之余,我希望年轻人能从中认识更多香港曾经出现过的人和事,起码知道香港出版过什么书,上一两代人看过什么书。最重要的是,我想让人知道,当时香港的出版非常自由,什么书都有,百花齐放。那是我们走过的黄金年代。”郑明仁说。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27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7月25日)《在旧书报中看见香港走过的黄金年代》。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