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独家精选|提升治理水平 推动香港发展范式转移
“香港回归之后,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这短短十多字,自从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7年7月1日在第五届特区政府就职典礼上提出后,过去五年就不时出现在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重要公报当中。至日前新一届政府成立之际,习近平再次重申这句话,并对李家超政府提出四大治理要求,包括提高治理水平、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维护和谐稳定,其中针对治理指出新政府迫切需要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强治理效能。
但听得多,并不一定听得懂。事实上,上至治港精英下至普罗大众,人们乍听之下总是似懂非懂——大家不是简单地把“治理”理解成为“管治”,就是习以为常地把它当成中央用以宣示对港主权和治权的空话,鲜少深究个中意涵。即使特首李家超曾在竞选政纲承诺“强化政府治理能力”,但也没有详细论述何谓治理、为何治理、如何治理。
所以,尽管很多人都解读指习近平为香港未来指明路向,也都注意到“改革特区治理”正是个中关键,但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习近平正在推动香港政治发展的“范式转移”——以治理为主导、以治理为核心,冀能确立与国家治理相一致的价值目标、实现特区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提升,从而达至增强发展、排解民忧、维护和谐、重建信任的良性政治生态。
系列报道:
改革派筑金融梦 李小加寄语香港积极创造独特价值
香港交易所前行政总裁、滴灌通创办人李小加日前接受《香港01》专访,回顾过去二十五年的点点滴滴。他形容自己犹如“时代的幸运儿”——学成归国,派驻香港;既能享受国际规则优势,又能参与国家发展机遇;从零开始学起,在试错中前进。“我们这批从那个时代闯出来的人,收获最重要的(经验),不是要有答案,而是会问问题。”李小加说,“只有问了问题才有去寻找答案的冲动,问对了问题才能完成正确的任务。”
转眼间,二十五年过去,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香港则成长为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过去,李小加以“问问题”的方式推动香港金融向前走;未来,他也期望香港金融能积极主动问问题,继续寻找专属于自己的无限可能性。
请按此阅读全文。
固化的“香港视野”难解台湾的集体焦虑
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出席庆祝仪式,寄望必须长期坚持“一国两制”。在台湾,二十五年来香港种种的政治动荡看在眼里,不分蓝绿都对“一国两制”抱以负面和悲观的情绪,也投射了自身在台海变局中的忧虑与抵制,形成了如今台湾社会多数对香港的观点。“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恐惧感,依旧在政党政治主导下的台湾发酵。
台湾陷在一个认知吊诡之中,既要向中国大陆表现强烈的“独立”地位、不接受“一国两制”套进台湾身上,又跟着过去的认识窠臼,时不时能从官员或舆论中听到中共是“纸老虎”的说法,戏谑地认为“统一”或“武统”只是陆方在逞“口舌之快”。事实上,香港的经验,本身就可以当作台湾重新理解中共的一面镜子。
请按此阅读全文。
北约进入冷战模式 新冷战难见全球格局
在6月26日至30日一连五日接连的G7和北约峰会之后,一道新的铁幕正重新降落在欧洲大陆。虽然战略概念首次加入中国内容,峰会更首次邀来日韩澳新四国领袖参与,不过其对中国威胁的内容并无新意,所用的“系统性挑战”一语更源自欧盟对中国早已有的“系统性对手”定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也表明中国不是北约的“敌手”(adversary);战略概念中更多是以中国与俄罗斯的“不断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维度来看待中国。
请按此阅读全文。
中国防疫政策现重大变化 三个方面要好好总结
上周二(6月28日),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次日,工信部宣布从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该两项调整连同不少省市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以及国务院此前点名通报过度防疫、明令九不准等,被视为中国因时因势优化防疫政策的积极变化。
请按此阅读全文。
敬请留意2022年7月4日出版的第324期《香港01》电子周报。你亦可按此试阅电子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