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安老缺基本配套 乐龄科技更追不上“车尾灯”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香港人口已步入老龄化,甚至在“超老龄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进。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简要报告显示,65岁或以上长者人口超过145万人,占整体人口20.5%。政府统计处早在2020年已表示本港人口将持续高龄化,65岁及以上长者人口占比将在2039年升至33.3%,长者人口超过250万人的情况将维持逾三十年。
可是,香港安老政策向来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当局扬言以“居家安老”和“持续照顾”作为基本原则,希望协助长者尽可能留在社区当中安享晚年,只有体弱而又深切需要照顾的长者才应接受院舍服务,但莫说当局根本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以支援长者基本生活所需、减轻普通家庭养老负担,就连一些最基本的居家安老配套设施,例如由“医社合作”的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都尚未完善,可以说安老问题相当棘手。
因此,不少长者仍然相当依赖安老院舍服务。不过,有关服务本身也是问题多多,例如从历经四个月的第五波疫情可见,全港约800间安老院舍普遍存在宿位供不应求、轮候时间过长、人均面积太小、护理人员不足等问题。
近年随着科技进步,发达地区为了更好应对人口高龄化趋势,纷纷引进“乐龄科技”概念,冀能以科技创新手段解决照顾长者带来的生活挑战,从而鼓励长者在家中安然养老,提高生活福祉,减轻社会负担。特区政府的确也有发展乐龄科技的意向,但却未能担当主导角色,而参考日本、德国等养老政策较完善国家的展览会时,发现外国早已在安老服务引进不同类型的科技应用……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15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5月3日)《居家安老配套不足 乐龄科技必须跟上》。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第315期《香港01》电子周报其他独家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