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解封|1700万人城市如何在七天之内“跑赢”新冠病毒?
第五波疫情至今累计逾106万人确诊,每日仍然新增过万宗病例,但特首林郑月娥已于昨日(3月21日)率先公布即将放宽防疫措施的“复常路线”;与此同时,一河之隔的深圳同样面对疫情反复的挑战,而在经过短短一周的封闭式管理和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后,也宣布全市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将继续加强社会面疫情防控,并自昨日开始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港深同样有着回复正常生活的目标,也在朝着目标进发,但两地的手法和效果明显大不相同,后者可谓成功得多,当中少不了“慢生活配合快防疫”和“新技术支援老打法”这两大关键招数。
慢生活配合快防疫
面对疫情反弹,与香港一衣带水的深圳果断采取“硬核”抗疫手段,全市从3月13日开始进入7天“慢生活”:根据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社群小区采取封闭式管理,实行“居民白名单制”,每户每两日可派一人外出购买生活必需物资;非必要企业停止营业或居家办公;公交地铁停运……同一时间,超过1700万深圳人亦需要配合“快速”进行三轮全民核酸检测——由于规模庞大,须有足够配套才能快速采集样本,深圳市福田区就此率先采取“名单化核酸”方式,组织2000名公务人员组成专业取样队伍,在社群、城中村等多处设定“家门口、小区里的核酸取样点”,方便市民就近检测。
对于出现阳性确诊个案,深圳防疫抗疫当局则第一时间对确诊者所在区域进行控制管理,排查密切接触群体。具体措施包括进行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三区划定”:封控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管控区实行“定格管理、足不出楼、错峰取物”,一旦出现阳性确诊该区迅速转为封控区;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通过精准定位,划定范围,尽可能把病毒控制小范围里。同时,在全市所有校区公布封控、管控区的服务电话,为封闭管理的市民提供就医保障。
通过慢生活加快防疫的强效应对方式,深圳在一周内成功遏制疫情。3月20日,深圳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黄强表示,高质量完成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后,深圳已初步实现了社会面动态清零的目标,全市疫情形势总体可控,所以自3月21日起,全市开始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公共交通全面恢复。
新技术支援老打法
快反应、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是深圳能在7天之内跑在疫情之前的成功经验。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在电视节目总结深圳抗疫经验时强调,这是“老打法”有“新技术”,既提高抗疫效率,也用相对小的成本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当中一大关键,是深圳通过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以公共卫生等部门为基础,辅之以中小学教师志愿者为支援,组织八千多人的流调队伍;先在各分割槽及时进行全面排查,登记个人讯息,创建“居民白名单”,再利用大数据,通过讯息化手段,在前期掌握的人口资料基础上,调出围封区域居民名单,然后在各进出口设定被称“电子哨兵”的扫描器,不在名单内的人员扫码即会发出警号。
两相对比之下,香港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先进城市,完全忽略资料管理的重要作用。例如全民强制检测之所以难以实行,其中一大难题在于特区政府至今仍然未能清楚掌握每个市民的居住地点,而是很原始地依靠市民自觉申报,恐怕存在检测漏洞。当检测出现漏洞,又缺乏有大数据技术支撑的流调系统,所以无法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染疫患者,及时切断传播链,也就无法精准锁定密接和次密接人员、无法精准划定围封区域——效率之低,最后又会无限循环追着病毒跑的情景。
没有高效的资料管理,就难以实现各个防控环节的无缝衔接,更会直接导致市民陷入“抗疫疲劳”。正如特区政府早前要求扫描“安心出行”并持有针卡才可进入指定公共场所,原本不失为抗疫的有效方法,也得到很多市民的配合,但自从当局表示因个案数量过多及资源紧张,停止发放防疫抗疫讯息后,愿意配合措施的市民便大幅减少。
不少人都疑惑,深圳人口比香港多一倍,他们可以在一日之内做到全民检测、在一周之内解除封城,为何香港做不到?特首林郑月娥曾经回应指,在检测能力方面,香港在本轮疫情最高峰时,日检测量为每天20至30万次,即使达到了该水平,检测结果亦出现滞后。相信当局还有大量“千难万难”的理由,但困难往往存在,深圳所面对的也不少,只要有心、有力、有志,办法肯定会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