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一地两检”并非航空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上周,全国政协常委唐英年、刘长乐,全国政协委员黄楚标等过百人在政协会议中提交了“关于香港国际机场实施‘一地两检’的建议”,引起坊间关注。平情而论,在赤𫚭角机场实施“一地两检”原则并没有太大的坏处,也可以方便到旅客。而且在西九高铁已有类似安排的情况下,理应也不会有太多法律争议。不过,这个建议似乎只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对香港航空业而言是“有当然好,没有也不见得太坏”的建议。

提出建议的政协委员指出“一地两检”可以增加香港机场的航点,使香港更容易连接内地没有国际机场的城市。不过,内地现时大部份的重点城市都已设有国际机场,除了西藏之外,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有一个国际机场,东南沿海省份比例更多。基本上没有国际机场的城市都是二、三线城市,即使香港有了“一地两检”,往返这些城市的航班也不不大可能盈利,很难会有航空公司经营航线。而且,香港已连接了高铁网络,航班真的无法到达的地方也可以改坐高铁。可以说,这个理由并没有太大意义。

当然,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愈来愈紧密,增加可选择的内地航点即使现在不见得有多大作用,也许将来会有更多机会。这本质上不错,但从宏观角度看,如果香港独自发展内地的航点,将加大大湾区内的各大机场的竞争。

现时区内有五大机场(A5),除了香港国际机场,其余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澳门国际机场及珠海三灶机场(前称金湾机场)。这些机场近年快速崛起,例如在疫情前的2019年,广州白云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突破7,300万人次,超越了香港的7,100万人次,成为A5之首。由于大湾区内机场密集而且相近,彼此有着天然的竞争关系。内地航班本是内地大湾区机场的主要业务,如果香港未有与其他机场做好协调便拓展内地航班,如若处理不善可能演变成恶性竞争,对各大机场发展都没有好处。

香港与内地机场各有各自的长处,应该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互相引导客货流通,制造“双赢”局面。图为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新华社)

其实,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便要求大湾区各大机场就发展定位达成共识。然而,区内协调机制并不理想,始创于2001年的“珠江三角洲五大机场主席会议”(原名“珠江三角洲五大机场研讨会”)成效成疑。广州民航学者綦琦2015年就曾在《明报》撰文指“各方往往只停留在理念层面的共识,而无法进入实施层面的联动”。

因此,卡在香港航空业面前的主要难题不在于“一地两检”的问题,而是如何与大湾区其他主要机场协调合作,减少无谓的恶性竞争。大湾区是国家重点发展项目,如果香港想真正善用大湾区资源发展航空业,就不能只是闭门造车,而是要真正与内地做好定位分配。在彼此定位都清晰之后,更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能在各大机场之间接驳客货流动,将彼此的长处发挥至最大。这比起“一地两检”对香港航空业发展更为迫切重要。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08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3月14日)《后疫情时代航空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308期《香港01》电子周报其他独家精选内容:

政府不担责 安老之难从黄婆婆的“三难困境”说起

安老三招漏洞百出 退休保障似有还无

港府抗疫政策转向 院舍爆疫归因疫苗犹豫值得商榷

“八孩母亲事件”贯穿两会 标志意义堪比“孙志刚事件”

俄乌战事难解 中国长远可扭转局面

能源制裁突显拜登尴尬境地

俄乌战争下镍价创新高 电动车普及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