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靶制裁成外交政策主要工具 然而一直成效有限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2月下旬,美国总统拜登批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的真正目的是重建苏联,并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对靶制裁”,包括冻结俄国政府官员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和向他们施加入境禁令等措施。英国、加拿大和欧盟也相继宣布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外长拉夫罗夫、国防部长绍伊古及军方参谋总长格拉西莫夫等个人实施对靶制裁措施。

其实对靶制裁俄罗斯始于十年前。2012年,美国通过并实施《马格尼茨基法治问责法》(Russia and Moldova Jackson-Vanik Repeal and Sergei Magnitsky Rule of Law Accountability Act of 2012) ,这是一项专门针对制裁俄罗斯的法案。因应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和2016年有68人被指控干预美国大选,美国政府已根据此法案向最少735个人、实体、船只和飞机实施对靶制裁。

拜登政府加强对靶制裁俄罗斯主要是源自内政需要,以对选民有所交待,维系国民的自由主义身份认同。(Getty Images)

什么是对靶制裁(targeted sanctions)?它们的效用为何一直被质疑?其措施有何特征?黄伯农将于本文探讨全球近十年在外交事务上实施制裁的发展,研判今次美国及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的真正目的和后果。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07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3月7日)《西方对靶制裁俄罗斯的真正目的和后果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307期《香港01》电子周报其他独家精选内容:

疫情重创长者 安老改革不能再拖宕

韩正关注港疫情 当务之急解决两个问题

发展是第一要务 政府工作报告五大要点

2022年经济主基调不变 求“稳”更需求“进”

核灾边缘擦身而过 俄乌冲突恶性循环难断

西方对靶制裁俄罗斯的真正目的和后果

乌俄加密货币战 人道救援妙计还是逃避制裁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