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安老院舍“困兽斗” 谁该对不幸病逝长者负责?
第五波疫情持续严峻,截至昨天(3月9日)累计新增53.8万宗确诊病例,合共2656人不幸死亡,其中超过一半即1408人来自全面失守的安老及残疾院舍。特首林郑月娥终于推出紧急补救院舍措施,包括争取在3月18日前为全港院舍院友接种第一剂疫苗、将对部份院舍进行“闭环管理”。不难看出,自从中央更大力度参与香港抗疫工作后,特区政府的思路和做法出现明显转向,如今亡羊补牢,但愿为时未晚;不过,在著力挽救之际,如果未能深刻认识此前低估爆发风险、轻视疫苗防护的错误,甚或未能好好检视这场“血的教训”背后所指向的结构性安老问题,那么无论疫情何时终结,安老院舍恐怕将会持续陷于不同情境的“困兽斗”。
院友死亡人数占全港病亡人口53%
根据特区政府新冠专题网站数据及卫生防护中心每日更新的“2019冠状病毒病的最新情况”,截至昨天,累计新增53.86万宗经核酸检测呈阳性个案,另有3.48万宗快速抗原测试呈阳性个案,当中2656人不幸病逝。死亡病例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集中在长者群体,60至69岁占8.13%(216人),70至79岁占17.66%(469人),80岁以上高达69.24%(1839人);
第二,大多没有接种疫苗,以80岁以上死者为例,1839人当中只有21.1%(388人)曾经接种疫苗,即有78.9%(1451人)未曾接种;
第三,由于全港1000多间安老院舍是高龄长者的集中地,而据政府估算当中的长者接种率只有20%而已(第五波爆发以来增加至40%),其中710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疫情,已有1.96万名院友染疫,占全港安老院舍院友的26%,而且死亡率甚高,占染疫院友总数的7.17%(1405人),更占全港染疫死亡人数的52.9%。
经历一波波院舍爆发、导致一批批长者病逝后,特区政府终于推出补救措施:将争取在下周五(3月18日)前,完成全港1000多间院舍院友第一针疫苗接种;加强支援安老院舍及残疾院舍,对部分院舍进行闭环管理,向院友派发含中成药的抗疫包,为职员提供酒店、专车及足够防护装备,并会加大力度从本地招聘及内地输入照顾员;增建长者隔离措施及暂托中心,加强分层诊断治疗,设立定点新冠医院,尽量集中资源救治老弱。
“闭环管理”和“增聘人手”刻不容缓
云云措施当中,“闭环管理”无疑是重要一著。事实上,连日来已有不少医学专家呼吁应该对院舍长者采取特别保护措施,例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日前(3月8日)在“全城动员 战胜疫情”网络分享会上表示,实现重症救治、降低死亡率的重点,必须要照顾好香港的老人,特别是住院舍的老人,而“闭环管理”则是最有效的举措,因为减少职员对外人群接种能够尽量避免他们把病毒带入院舍。
安老服务协会主席陈志育则提醒,香港不似内地有充分条件为院舍员工提供宿舍,因此只能采取酒店闭环管理的方式,但员工将多日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不能忽略询问员工意愿。另外,由于目前公营医疗、隔离和康复设施有限,染疫院友痊愈后一般都会被送回院舍照料,陈志育担心他们或有可能携带病毒回院,希望政府加以重视、另行处置。
“增聘人手”也是刻不容缓。因为人手短缺本来就是安老院舍长期面对的问题,如今710间爆疫院舍当中,已有5310名职员确诊,繁重工作只能由其他未有染疫的职员摊分,有工会甚至听闻有部分私营院舍要求确诊员工继续上班,这不仅损害劳工权益、更加大感染风险。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早前已经表明将会急聘1000名内地护理员来港支援,这本是应该加大力度推行之举,但竟惹来立法会社福界议员狄志远质疑当局何不优先聘请本地市民应急——这著实令人怀疑,他到底是否清楚业界向来“请不到人”的难题?事实上,除了请求“内地救兵”,当局亦放宽护理业界通过“补充劳工计划”输入护理员的部分规定,呼吁各行业求职者转投安老服务业,月薪可望达到3万元。
“重点保护对象”疫苗接种率却一路走低
至于“加紧外展服务为全港院友接种疫苗”,固然是必要的“亡羊补牢”,但当局预料最快要在下周五之前才能为全港院友完成第一剂接种,按照目前每天至少有150人病逝的速率推算,实在令人不忍未来还有不少长者撒手人寰。况且,接种疫苗的速度根本未能追上疫情扩散的速度,因为接种一针的效用始终有限,实难寄望短期之内能够挽救些什么,只盼从长远而言可以尽可能保护长者。
更令人心有戚戚焉的是,对于接种疫苗,特区政府如今的“风风火火”,相比过往两年的“扭扭拧拧”、“千难万难”,实在有天渊之别——这也只是再一次证实,有关举措并非“不能为”,只是相关官员“不愿作为”!
尽管科学研究早已显示新冠疫苗科有效降低感染和传播风险,还可以帮助预防重病及死亡,但香港长者疫苗接种率一直偏低。早在2021年2月,特区政府开始推出新冠疫苗接种计划,并优先开放60岁或以上人士接种,但彼时未有“疫苗护照”,只是采取自愿接种;去年5月,有专家推算长者接种率只有11.7%,接种一剂或以上疫苗的长者仅逾23万;去年10月,较年长的群组接种率仍然非常落后,当时40至49岁群组接种率超过八成,20至29岁、30至39岁、及50至59岁群组,接种率亦分别超过7成,但较年长群组接种率明显落后,60至69岁群组接种率为60.32%,70至79岁群组接种率为41.42%,80岁或以上的群组接种率只有15.27%;直到今年3月1日,全港累计终于有601万人至少打一剂疫苗,但年逾80岁长者,只有约19.8万人已接种第一针,占整体49.34%;截至昨天,80岁或以上接种率略略提升至53.38%,仍有至少18万名长者未曾接种疫苗。
事实上,香港呼吸系统科专科医生梁子超去年已经强调,长者、院舍接种率起码要90%才能提供足够防护。为什么尤其需要透过疫苗保护院舍长者?陈志育解释,长者多在安老院舍内集体居住,没有独立房间,一旦有人感染,极易扩散到整间屋子,而omicron病毒传染性极强,医疗系统无法接收病人,患者只能滞留在院舍中,不断交叉感染。
陈志育表示,就新冠病毒死亡率而言,第四波疫情及之前都控制得算好,而第五波疫情期间,相当多长者、免疫力较弱人士感染新冠肺炎后患重症甚至死亡,因此不少长者及其家属扭转态度,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点。陈志育还表示,外国疫苗接种率高的原因之一便在于,许多安老院舍爆疫后出现较多死亡个案,因此他们保护意识很强。例如英格兰去年9月70岁或以上人口平均接种率就达到了89.5%,95岁或以上则为86.1%。
谁该对不幸病逝长者负责?
为何作为高危群组的长者,疫苗接种率却落于人后?陈志育表示,影响长者接种新冠疫苗的因素非常多。首先,疫苗推出初期,出现过急性死亡事件,普通市民对于疫苗安全性、副作用严重程度难以接受,许多家属并不放心让长者接种疫苗,而家属的意见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长者选择;其次,由于长者本就有长期病患,如接种疫苗后有一定机率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不少医生在评估适切性时,态度会偏保守,这也影响了长者接种率。
值得注意的是,当接种疫苗一度被政治化,而在铺天盖地的“长者接种新冠疫苗后死亡”这样的消息中,政府并没有及时进行有力的澄清,更没有像如今这般“争分夺秒”地安排外展医疗队伍为长者接种,使得误解和恐惧加速蔓延。去年3月初,一名有糖尿病史的63岁男子接种科兴疫苗两日后死亡,为香港首宗接种疫苗后死亡个案。尽管卫生署曾强调,未确立死亡原因是否与接种疫苗有直接关联、真正死因有待进一步检验。医学专家亦表示,事主在接种后48小时内似乎并无出现接种疫苗的过敏或副作用反应,相信病情急速恶化并非是由疫苗引起,但是,政府未第一时间主动澄清、由死者逝世两日后经传媒揭发、经医院翻查方才向公众交代的态度,令普通公众难以消除心中疑云。
再者,每当有传媒报导曾经接种疫苗的长者基于不同病因死亡时,有个别机构或KOL总会大肆宣传是“针后亡”,有意无意地把“长者”、“疫苗”、“死亡”等关键词语扣连形成因果关系。而每一宗诸如此类的资讯,都会加深公众的抗拒疫苗心理及疑虑。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张引曾在去年7月至8月期间,以电话调查形式就接种疫苗犹豫话题访问香港市民,调查发现,70岁以上群组的疫苗接种意愿一直比较稳定,比较低。其中29%的70岁以上受访者认为自己身体差或者有长期病患而不适合接种疫苗;另外,19%的人认为自己年迈,不适合接种疫苗;再者,他们比较担心疫苗的安全性、副作用和后遗症。商界曾在去年陆续推出各种抽奖措施,意图提升疫苗接种率,但张引的调查显示,抽奖对于长者群体接种疫苗意愿的促进作用不大。
尽管2021年12月,政府新闻处设计了《保护自己 长者应接种新冠疫苗》的宣传单张,里面说明了接种疫苗的地点、长者感染新冠病毒的后果,以鼓励长者接种疫苗,但彼时并未带来特别显著的影响。抗疫工作已不是第一天开展,既然第五波疫情已经带来诸多惨痛教训、暴露结构困局,特区政府更须痛定思痛,致力补救,好好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