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越抢社会越慌张 调整心态放正能 打好抗疫“情绪战”

撰文: 黄舜炀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持续严峻,至今(3月5日)累计新增39万宗确诊病例。全民强检的具体方案仍未出炉,如何实施“封城”或“禁足”等限制措施亦是众说纷纭——行政长官固然有所说法,但各路专家同样各有见解,加上政府中人不断对外放风,在零零散散的资讯轰炸当中,本就人心惶惶的普罗大众更加无所适从,不少人以为可以透过囤积物资以防万一,却令社会越抢越慌张。为免迷失在恐慌和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们更需学会正确认识情绪的产生和疏导的方式,才能调整心态、共渡难关。

但单纯以“购物”来应对不确定性所引发的焦虑和无助感,获得的“控制感”亦会转瞬即逝。(梁鹏威摄)

通过“抢购”寻找情绪出口

自从上月频密验出跨境货车司机确诊新冠病毒肺炎之后,内地供港的蔬菜和鲜肉一度不稳,社会持续出现不同规模的“抢购潮”。至近日,上水及荃湾屠房爆疫关闭,鲜肉加价翻倍飙涨,加上特区政府计划在本月进行全民强制检测,几经扰攘后表明强检期间不排除实施有限度的封城或禁足,“抢购潮”更是持续不断,不少市民争相抢购冷藏食品、茶米油盐、消毒用品等生活必需品,囤放家中。尽管当局和供应商一再呼吁存货稳定,但与此同时,很多食肆和商店纷纷暂停营业或缩短营业时间,市民更加抢个不停。

香港临床心理学家梁重皿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出,“抢购潮”是基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感”而产生的“恐慌性购买”,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控制感”。

2020年2月以来,香港先后经历四波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时候每天新增病例也不超过200宗,死亡人数亦长时间维持在200人以下。不过,就在香港已经保持“本地清零”好几个月,与内地实现双向免检疫的“通关”磋商也已进入最后阶段,却迎来超乎所有人想像的第五波疫情——限制措施不断升级、社交距离不断收紧,但确诊人数却节节上升,截至今日(3月5日)早上累计新增超过35万宗病例,至少夺走1155人性命,而特区政府似乎也束手无策,对抗疫路线左摇右摆,不时令人质疑朝令夕改、资讯混乱。

凡此种种,都令市民感到极不适应,甚至产生焦虑。因为人们生活依赖习惯,而习惯又意味着风险是可知的、预期是可控的;当发生了一些不熟悉、不习惯、不确定的生活经历,就会挑战人们的习惯认知和合理预期,继而对未来的不可知、不可控产生焦虑情绪。当越不适应、越是焦虑,就越会自发寻求一种能够稳定心理的“控制感”,而“购物”恰恰能带来这种“控制感”,只要花钱就能令自己感到可以掌控事情的发展。

市民更需要懂得守望相助、积极面对这场疫情,而不是恐慌性的囤积食物回家,筑起围墙,自顾自的成为“孤岛”。(张浩维摄)

找到正确梳理情绪的方法

梁重皿补充,除了“控制感”,另一种心理需求“关联感”——个体对于他人情感关联的程度,同样影响市民情绪,甚至导致社会集体焦虑。她解释,个体本身就会激发行为动机去满足与生俱来的“关联感”,而在“抢购潮”之下,当人们看到别人都在抢购但自己却两手空空,就会担心自己正在错过某些能提高与他人情感关联的事情,而为填补“关联感”,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参与抢购行为,相互影响之下反倒令焦虑无限蔓延。

不过,梁重皿强调,单纯以“购物”来应对不确定性所引发的焦虑和无助感,并不是一种正面、可持续梳理情绪的方法,因为购物而获得“控制感”转瞬即逝。

“面对疫情,我们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的限制和不可控的事情身上,而越是关注这些,就会越焦虑。”梁重皿建议,比起将焦点放“不可控”的事情上,市民其实可以通过树立短期目标、维持规律作息、进行适量运动等方法,从自身获取所需的控制感,“若是长时间不出家门,很容易日夜颠倒,产生混乱的感觉,而维持规律的作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掌控自己的生活,知道会做什么,接下来要做什么。”

除此之外,梁重皿亦建议市民透过画画、听歌、静观等方法,纾缓焦虑情绪。

互联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真假难辨的“新闻”和“流言”,媒体无疑要着重消息的真确性,以免引起公众恐慌,但这并不等同“报喜不报忧”。(路透社)

面对逆境社会更需守望相助

“当接收太多的疫情资讯,或者发现自己愈看愈焦虑,那就需要‘停一停’。”梁重皿提醒。无可否认,资讯传播对社会情绪影响深远,作为发布一方的新闻媒体,无疑更需注重报道的真确性,以免未经证实的传言引起公众恐慌;而在客观报道疫情进展的同时,同样需要注重表达方式和传播技巧,千万不要因被情绪指挥脑袋而藉报道散播负能,更加不能为追求点选率而夸大其词、哗众取宠,否则社会只会惶惶不可终日。

至于必须负起抗疫主体责任的特区政府,就更必要做好资讯传播的工作,只有为公众提供肯定的说法、明确的理据、清晰的指引,才能令市民对风险感到可知、对预期感到可控,自然就能排解焦虑情绪。当然,当局做好资讯传播的前提,是自己能够切实厘清抗疫思路、别再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正如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日前(3月3日)在北京以视频会议方式主持召开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七次协调会时所指,特区政府负责官员要勇于担当、勇挑重担、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以投身抗疫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就职誓言。

与此同时,市民亦要懂得守望相助,而非在不知不觉当中散播负能量,例如疯狂抢购、囤积物资,变相自顾自地筑起“围墙”,最终反而会令人人变成“孤岛”。梁重皿提到,特别是当一些基层、弱势市民苦于“恐慌性购买”所引发的货物短缺和价格上涨,只会变得更加恐慌和更为无助,所以市民购买物资时应合理衡量自家所需份量,“当每个人都少‘抢’一些,有需要的人就更有可能买得到。”

最后,梁重皿说:“主动关心朋友和家人,几句讯息、一个电话,就已经是我们在疫情之中,力所能及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