炜论经济|再工业化“五大产业” 为香港经济和年轻一代创新天
随着2019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经济转变,加上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央及特区政府分别对香港经济发展提出新的规划,香港步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近日,特区政府公布计划把创科局改组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提升“再工业化”的政策职能,行政长官早前也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发展北部都会区,建议拨出大量用地发展创新科技及先进工业。
只有当香港产业及劳工市场变得多元化,年轻人与一般市民向上流动的机会才可增加,长远经济发展、民生及社会深层次矛盾也才得以改善。未来一段时间里,笔者将在这个新专栏集中探讨香港经济转型与发展创新科技的潜力、挑战及机遇,与决策者、工商界、学界,以至广大市民理性讨论,共同为香港擘画未来。
本文作为引子,先为读者介绍笔者认为香港在工业4.0科技发展的大浪潮下,有条件发展的新“五大产业”,包括健康科技、食物科技、绿色科技、农业科技及半导体。选择此五大行业,既基于香港的现有实力与比较优势,又因为它们可提升香港作为创新与科技中心的地位。
健康科技研发 香港早握先机
健康科技包括健康及医疗产品的生产及研发,在相关领域,香港一直具备世界级医疗团队及研究基础,其中,西医药的长久发展更是全球罕见。这些香港优势都有利于药品生产及生命科技发展。
贸易发展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香港约有250家生物科技相关企业,160家医疗卫生设备制造商。香港在2021年是亚太区内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首次公开招股(IPO)中心,自2018年已有79家医疗保健企业在香港上市,集资逾2000亿元,足证全球投资者对本地生物科技生态系统的认可及信心。
在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生物科技及医药被列为大湾区新兴支柱产业,加上多国人口老化,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带动全球对医疗健康服务和产品需求的上升。在政策及全球需求持续增长带动下,香港应能发挥在生物科技及医药的传统优势,把享誉世界的基础科学研究转化为产品,惠及全球用家。
食品科技可振“香港制造”美誉
于食品科技方面,“未来科技”包括不少利用合成生物制作的食物或物料,利用科研及创新思维制成食品之余,亦可望解决环保问题。近年由于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及特区政府提出的资助,许多在中国内地的港资食品制造商,已计划将部分、甚至全部生产流程迁回香港。
尽管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自1990年代初迅速下降,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业却日形重要,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其增加值在香港制造业中的份额从1973年的4.4%升至2019年的 34.1%,就业人数亦从 2013年的30,037人增加至2019年的34,053人。
在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下,“香港制造”的食品标签象征产品安全、品牌知名度和优质的美誉。业界持份者多期望透过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推动先进食品制造、科研、及设计,并把多元化的产品出口全球市埸。
绿色及农业科技切合转型趋势
至于绿色科技及可持续发展,就更是世界潮流。发展绿色科技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可增加就业多样性。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2020年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全球创造多达1150万个职位,并预测到2050年,就业人数将增至4200万。
废物处理向来是香港的迫切问题,按环境保护署的统计资料,倾倒在堆填区的固体废物总量,自 2002年以来一直大幅下降,直至2011年后才略见回升。为了缓解堆填区压力,特区政府积极倡导发展本地回收业,但进展还是有待改善。根据政府统计处的统计,2019年在本港直接或间接参与环保回收活动者为数44,670人,其在本地就业总人数中占比,则从 2008 年的 0.9% 微升至2019 年的 1.2%。
跟食品及绿色科技息息相关的农业科技,在追求永续经济和环境、社会及管治 (ESG) 的当代社会,更急需转型。农业科技提倡在提供足够食物喂饱不断膨胀的世界人口之余,还能兼顾生态永续的方案。近年来,世界各地如美国及日本都在发展室内垂直农场, 利用温室技术避免外在环境影响产量之余,更透过中央物联网系统制造室内环保生态链,控制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调整产量及产品质量。由于相关技术能减少人手及土地成本,消费者便可享用既便宜又环保的新鲜蔬菜。不少香港初创公司近年亦尝试使用垂直农场等方式,以可持续及先进大数据科技,在传统工厦发展本地农业。
“北都”可汇聚半导体新产业链
最后,香港也有条件设计及生产新一代半导体。新一代半导体由碳化矽 SiC 和氮化镓 GaN 组成,比第一、二代半导体更高效能、低能耗、高热导率。
半导体市场研究公司 IC Insights进行的一项市场研究表明,不同的半导体龙头企业预计 2021 年第三季度将从 3% 稳定增长至 34%。预计未来数年半导体供应持续短缺,仍会为多个重要制造行业生产带来压力。再加上全球经济数码转型及构建智慧城市,带动数据中心、大数据分析、电动车以至5G通讯设备的发展,对芯片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
发展新一代半导体不仅是为了满足全球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也是为了贡献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虽然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香港可能会面临美国一定程度的打压,但美国应无意对中国28nm+半导体发展进行任何打压,特别是因为28nm+半导体在市场上需求非常大,尤其是中美都在大力推动的电动汽车行业。
半导体工业涵盖多个工序, 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矽晶圆制造、芯片制造、封装、应用测试、销售、下游产业等。 1999年,香港错失了发展半导体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今已远远落后于中国大陆和“亚洲四小龙”另外三个成员。 特区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为半导体行业建立研发中心及设计中心,更可配合国家政策吸引世界各地半导体相关制造企业落户香港, 长远而言则可以透过北部都会区汇聚整个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链。
政策建议:大胆促进“官产学研”互动
笔者最近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撰写《香港再工业化研究》报告,在2021年7月至9月期间,带领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访问了在食品科技、健康科技及绿色科技三大行业中,184家总部设于香港的企业,以微观数据分析制造业当前的挑战及机遇。
整体而言,三大行业里的企业都各自面对不同挑战,特别在厂房设施及聘请合适人才方面,但同时有不少企业有回流香港生产或进行研发的打算。
香港经济产业单一,生产力增进放缓,源于多个相互交织的问题,包括人才供需不匹配,租金高昂,投资者和企业家过往长期集中于回报又快又高的地产金融投资,年青人日益对经济前景及就业出路感悲观,以及与国内经济发展持续融合却并未恵及大多数市民,等等。零碎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这些千丝万缕的问题,也就无法有效改善民生。
特区政府近年已尝试摒弃“小政府,大市场”思维,开始定立长远的经济发展计划,对某些行业及人才更针对性地提供资助计划,这些都是好的开始。笔者寄望政府实施政策时要多管齐下,同时解决人才、住屋及配套的短缺,大胆促进“官产学研”的互动及平台发展。政策次序不应分先后,因为香港的经济问题不是不够地或不够人才那么简单,还包括产业链及资源多方面失调,包括人才出现严重错配。
政府同时也可在现有的经济新政策上,如各种资助计划加大力度,同时尽快把愈趋文件化的官僚程序“拆墙松绑”。改组后的政府更需加强统筹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整体上香港仍可亦更需发挥其“超级联络人”角式,协助国家在资金及人才各方面做好内外双循环。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定立为本地创造良好就业为本的产业政策,推动再工业化除了能提高香港创新及科技水平,也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就业选择及向上流机会,况且西方经济研究早已发现,以创新科技带动的制造业,比服务业更能提供向上流就业及在职学习机会,并能为上下游行业产生协同效应。
笔者计划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对以上提出的五大行业作更详尽的论述及案例分析,也会探讨其他国家及城市成功的经济转型经验及背后政策,希望能抛砖引玉,与社会大众共同推动香港未来发展。
邓希炜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经济学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