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独家精选|还有人记得“香港女儿”梅艳芳的精神吗?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The show must go on!……这几十年来,我都没见过香港像现在这么惨。以前好景,我们到处去帮人;现在逆境,我们更加应该站出来帮助大家。这个1:99音乐会,除了用来筹款成立基金帮助SARS康复者及其家人,其实最重要的,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帮我们的医护人员打气,帮香港打气!”一出记载香港已故传奇巨星梅艳芳的人物传记电影《梅艳芳》,一幕她在2003年沙士疫情期间罹患子宫颈癌仍然坚持筹办抗疫音乐会的情节,一段她对着畏首畏尾的政府官员坚定不移地痛陈利害的对白,无不把观众的思绪拉到交错的时空当中,纷纷感慨今非昔比,甚至缅怀那些随着这位“香港女儿”一同逝去的黄金时代和香港精神。

梅艳芳短短四十年的传奇人生确实伴随着这座城市飞越跌宕,尽管不同政治阵营或会选择性地对她投射某种政治想像,但相信没有人会不佩服她的坚毅、专业和勇敢—这也正正是这个弹丸之地得以闪耀世界的良好特质:因为坚强不屈而拼搏努力,可以从辍学卖艺的小歌女变成无人能及的大人物;因为兼容并蓄而大胆创新,可以带领香港开创中外和新旧混杂的流行文化先河;因为秉承公义而是非分明,可以勇敢声援“八九民运”、正面看待国家发展、大胆谴责无良传媒、致力推动港人团结。但讽刺的是,当我们悲观消极地怀念往年,似乎忘却了我们同样是“香港儿女”,只能在虚无主义当中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离乡别井,而不懂得延续梅艳芳竭尽全力都在践行的香港精神:要让演出继续,让香港的精彩继续!

详细分析请阅读第293期《香港01》电子周报的报道。

梅艳芳在演唱会穿上婚纱,决定“嫁给舞台”。梅艳芳是香港流行文化中的标志性人物。在 1985 年至 1989 年之间,她曾连续五年夺得十大劲歌金曲奖的最佳女歌手大奖,风头一时无两。(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立会参选人趋“和谐” 新选制呈政治新气象

改制后首场立法会选举12月举行,新增的选委会界别成为焦点之一,共51人争夺40个席位。与以往立法会选举壁垒分明、互相攻击不同,今次选举明显比较“和谐”,参选人之间虽是竞争对手,但表现出的是“君子之争”,摆脱过往政治立场先行的做法,可算是完善选举制度之后的政治新气象。

按此阅读全文。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日前举行选委会界别论坛,51名参选人齐集,介绍政纲及就指定议题发表意见。(廖雁雄摄)

旧区重建“士绅化”的挣扎:在消失中传承

时代更迭,城市老化的问题愈发严重,市区更新渐渐变成一种不可逆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士绅化”也无处不在。市区重建局所构建旧区重建的“美梦”,对当区居民而言,更像是一场无奈的“恶梦”。以往所熟悉的家园,转眼被豪宅高楼包围,老店租户因重建后租金翻倍而被逼迁,诸如此类的例子在香港比比皆是,在地文化却在慢慢消逝。

按此阅读全文。

囍帖街原来是庶民生活的日常出入之地,今天却转换成高档身份、豪宅内涵。(李泽彤摄)

苹果转軚推新政 维修权运动胜仗?

电子产品维修权(electronics right to repair)运动近日出现转折。苹果(Apple)长久以来极度限制消费者要到其官方认可店舖维修手机、电脑,本月中却转軚推出新政策,让消费者较容易自行维修其电子产品。在另一科技巨头Microsoft上月也有类似让步下,苹果为什么会改变态度?是次转軚对于维修权运动又将会有何影响?

按此阅读全文。

有些电子生产商在设计时已设下维修限制。例如iFixit发现,自行更换iPhone 13 Pro Max屏幕后Face ID功能故障。(iFix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