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梓谦的觉醒——来一场“以解决问题为本”的新政治文化运动
两年前专访黄梓谦,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大志、谋大事”,但及后并没有参加原定去年举行的第七届立法会换届选举,亦没有如外界所料接任现届政府问责团队的关键空缺;两年后再访黄梓谦,他终于再次站到政治台前,积极竞逐新一届立法会选委选举产生界别议席,锐意团结社会各界“同声同气”聚焦治理,从而建立由“爱国”为首的十大核心价值驱动,以“解决问题”为本的全新政治文化。
黄梓谦像是变了个人似的,不但从“中间派”的“民主思路”晋身“国家队”的“全国港澳研究会”,而且三句不离“毛邓习”的理论和启发,目前更是清华大学社会学在读博士生;但黄梓谦又好像什么都没变,侃侃而谈的都是他这些年来念兹在兹却鲜被关注的从政理念和改革反思:“如果我们把立法会议员当成一份工作,它就只是一份工作,但如果我们把这份个人事业和国家民族复兴紧紧扣连,我们就会想得更远一些——到底应该带领香港走向何方?又希望将来的人们如何书写今天的历史?这是本未完成的历史书,我想一起写好它。”
旧制无法促成民主善治
“我们要的,就是既享有一人一票,又实现良好管治,但在现实政治下,这两种人好像无法共处,而香港目前亟需有人带领我们凝聚共识。我很想做贡献,可惜现在条件不足。”——2019年8月反修例风波期间,黄梓谦宣布退出行政会议成员汤家骅创办智库“民主思路”后接受《香港01》独家专访,分享他对香港问题的反思和投身政治的渴望,可惜当时“时机未到”,他无意参加紧接的两场选举——2019年区议会选举和2020年立法会选举。
事隔两年,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立法会选举顺延至今年12月,而提名期展开后4天,已经不算活跃的黄梓谦突然手持19个选委提名宣布竞逐选委选举产生的40个议席。从“不选”到“选”,黄梓谦再次接受《香港01》专访时没有回避“变化”,而是坦言随著“爱国者治港”原则的落实和特区选举制度的完善,加上现届政府问责团队对抗新冠病毒疫情的不济,都令他有感面对“由乱及治”转机和大型公共危机,从政者更需挺身而出展现担当和领导。
“离开民主思路,是想走一条更加广阔的团结路,从而帮助更多基层和弱势。之所以承诺不会考虑那两场选举,则是因为社会气氛非常二元对立,旧有选举制度也无法让我团结不同阵营。事实上,我也确实没有参加那两场选举。”黄梓谦相信,当时没有人能够预料香港政治格局将会出现翻天巨变,他也只能在有限预期当中作出一些承诺;而当全新的选举制度成功摆脱极端和民粹的威胁,传统以“建制VS泛民”的光谱之分将不再适用,“爱国者治港”原则也有了清晰的要求,他那一心想要服务香港的政治热情再次被激发:“这不只是一场选举,我希望带领大家经历一场能够改变文化、重建信任、重塑想像的政治实践。”
“反修例”默默促成中间对话
黄梓谦的竞选团队把采访地点安排在屯门“兆禧食坊”外的有盖休憩空间进行。那是他这几年在著名房地产私募基金担任公共事务及市场总监所主打的屋邨商场活化项目之一,也是他在友爱邨成长时经常出没的地方,有不少看著他长大的小贩和街坊。
这个终日醉心篮球运动、读书成绩非常一般的“屋邨仔”,出人意料成了香港大学的“天子门生”;毕业后又顺利加入上市公司叶氏化工集团,从管理培训生做到工程涂料业务全国副总监,期间在内地工作七年跑遍300多个县市,又获志奋领留英奖学金到牛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研究硕士,更自发成立专为基层学生提供免费体育专业训练和其他学习机会的“凝动香港体育基金”。
读万卷书,也走万里路,但黄梓谦始终心系香港政局。早在2008年,他已加入智经研究中心主办从政培训课程“智经学堂”;至2012年负笈英国深造,也表明“牛津是政治家摇篮,冀回港后加入政界”;到2015年主动叩门加盟“中间派”智库“民主思路”,翌年出战立法会港岛区直选铩羽而归,外界普遍以为他已回到商界“揾真银”,只是每逢问责团队出现“政治助理”甚或“副局长”的空缺,“黄梓谦”这三个字又总会被政圈中人提起。
但不广为人知的是,黄梓谦自2019年退出“民主思路”后,曾经在反修例冲突高峰期间“顶风作案”主办多场小型的民间对话,冀能集思广益为香港寻找出路,当中有部份参与者有望和他在新一届立法会成为新同事;他更于同年年底北上出席“环球时报2020年年会”,并在“香港之痛:根在政治还是民生换届”环节担任讨论嘉宾,向内地传媒和读者分享他所感受到的“港青三痛”——政改失败,看不见希望;楼价太高,买不起房子;政府离地,和市民沟通不了。
锐意打造贤能治港典范
翌年6月,黄梓谦获邀加入港澳办主管民间学术社团“全国港澳研究会”,并在只有硕士学位的情况下获选成为最年轻的理事之一。今年3月,他作为全国性非政府组织“中国联合国协会”的青年代表,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发言,反驳有指香港人权在《港区国安法》通过后迅速恶化的说法。两个多月前,他在北京酒店隔离足足21天后,正式成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因为他深信在“一国两制”接下来的25年里面,香港发展必须聚焦地区治理,而他现在三句不离“毛邓习”的理论和启发,还有社会学人的冷静和温度。
“开学时,(邱勇)校长不断提醒我们,要把自己的个人发展和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扣在一起。老实说,就算是以前在牛津留学,也很少会从这么大的命题出发思考读书治学的意义。但我现在会想,我的事业和香港乃至国家前途之间有著什么关系?”短短一个多月的校园生活,著实令黄梓谦大开眼见,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非常出色的同学们,非常迫切地想到社会底层去服务,想为基层群众解决问题。”例如他的室友赵家坤,虽然只有29岁,但曾经远赴印度贫困小学支教,又在家乡云南参与多年扶贫工作,从中不断反省各级官员的“能”与“不能”和“为”与“不为”,也不断深入认识国家、思考国家、理解国家。
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令黄梓谦很受鼓舞,随著立法会选举提名日期的临近,他也不断拷问自己是否该为香港和国家贡献更多?事实上,他已经做好全身投入政治的准备,而如果他要以新一届立法会作为重新出发的起点,他并不打算当个平庸的议员,而是有志成为新时代治港者的典范:“如果我们把立法会议员当成一份工作,它就只是一份工作,但如果我们把这份个人事业和国家民族复兴紧紧扣连,我们就会想得更远一些——到底应该带领香港走向何方?又希望将来的人们如何书写今天的历史?这是本未完成的历史书,我想一起写好它。”
来一场新政治文化运动,就是写好香港历史的序幕。“解决问题”是这场新文化的核心理念,黄梓谦在两个小时的访问中提及22次,不断强调政治本质就是为了解决民众问题。“以往的议会当中,有不少人著力反映问题或者解释问题,但当下香港更需要的是解决问题。”他指出,香港现正面对非常严峻的古典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贫富悬殊和上流停滞,其本质就是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差距,理应透过公共财政协助无产者购置公营物业,从而为他们创造财富;不过,旧有政治制度之下行政机关和立法机构的关系非常扭曲,制定政策的官员和制定法律的议员成了对手,难免互相推卸社会责任,没法共同承担协力解难,“但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能够团结大家的政治文化,再汇聚各界精英群策群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官员侮辱到一文不值就完事。”
议员理应同声同气解决问题
“有人质疑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将会同声同气,起不了监察政府的作用。但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这种表面的认知上面,而该考虑‘同声同气’在不同语境的意义,如果大家都能聚焦‘告别㓥房’,‘同声同气’的话又有什么问题?”黄梓谦强调,根据《香港基本法》和“行政主导”体制,立法会议员的首要本职工作是“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而由于法案主导权在特区政府手上,如果议员和官员无法衷诚合作,问题只会无限拖延和纠缠;他又补充,很多人以为“制定法律”就是制造阻力,所以抗拒立法,但其实好的法例反而有助市场适应新的生态,更有效运转。
在黄梓谦的政治文化构想当中,新议会不但不是“橡皮图章”,当中的40个选委选举产生议席甚至能够成为一道促成“贤能政治”的旋转门——由于议员和特首同样以1500个选委作为选民基础,理论上由选委以“多数决原则”选出的议员和特首,政纲理念分歧不大,他们合理解决问题的机会较高,而有了一定政治历练的议员甚至可以加入特首的问责团队。
“以前香港缺少这样的‘旋转门’,专业人士进入问责问团之前大多没有经历什么‘政治生活’,不像中国共产党或者西方政党成员——即使他们的正职是在私营机构工作,但当他们被征召进入行政机关从事公共政策服务时,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念完全无庸置疑。”黄梓谦透露,目前有不少学者已在讨论如何加以完善1500个选委的政治职能,令他们彻底负起治港责任,“不能只是简单停留在提名和投票的阶段,应该随著新的政治文化运转。”
十大核心价值驱动议题协作
不过,对于一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没有社会共识的香港而言,恐怕连要统一大家的问题认知也会成为问题。但黄梓谦认为,这正正是知识份子责无旁贷的责任,绝对有需要带领普罗大众认识问题,并且为他们提供以公众利益为依归的最佳方案。而何谓“以公众利益为依归”?那就必然回到政府存在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若再细分的话,就是在‘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的人生历程当中,政治领袖能够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完成每一个阶段。什么又是‘有尊严地完成’?起码能对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满意程度达到一定水平,而不是说三餐不继,永远活在贫穷当中、永远死无葬身之地。”
黄梓谦就此提出两大基本原则——首先,是以解决问题为本的议会协作模式,无论是议员同事、政府官员、民间团体、专业精英,只要大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有著共同意愿,就应该由他们带领各界凝聚共识;其次,是以价值观主导政策而非传统范畴分野的思维方式,当中包括爱国、进步、关怀、创新、发展、永续、法治、健康、平等、文化这十大核心价值。
重塑了价值观,还需加深对问题本质的认识,才能找对方法去解决。黄梓谦相信,“调查研究”和“不断学习”正是“找对方法”的不二法门。事实上,早年离开大学校园之后,黄梓谦仍然持续透过阅读提升知识储备、增强理论认知、训练深度思维;自2016年因立法会选举失利而淡出政坛后,他也是不断借助书本的力量,改革自我、寻求突破——而且,每一位“无言的老师”的身上,都被他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或是总结,或是深省,或是启发。
拟把㓥房生活作为田野考察
“清华大学非常重视田野考察和调查研究,我上了短短几节课已经很受教。”黄梓谦透过对中国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的学习,深刻体会社会学人都应该以沉著冷静的目光审视社会现象,再以和平理性的思维剖析社会结构,但终究不能忘了做个有温度的人,尤其他还是个“政治人”,“你只有不冷漠,才能把群众的问题当中自己的问题,从而真真切切地作出回应,他们自然就不会用那些激进的、互不尊重的方式来唤起你的注意力了。”
他提及,应届研究生通过明年的考试后,就会正式开题研究,预计至少修读两年半才能完成博士学位。据他了解,同学们大多会选择到贫困农村居住一段时间,从而进行详细的田野考察,而他颇想把田野考察的场景搬来香港的基层生活:“可以好好研究香港的‘田野’,认真写本《香港基层㓥房生活日记》,但到底该用社会学家还是政治家的视角去剖析问题,我还要再思考,毕竟你做的所有研究,最后还是要回到一个原点,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
“我本来最想学习的是如何解决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问题,但清华大学的社会学也很强于‘社区规划和社区治理’,又触发我深入思考香港的‘社区规划和社区治理’问题。”黄梓谦说, 中共中央近年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谓“治理”讲究的不是从上而下的管治,而是上有规划下有参与的上下联动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政府规范之下赋权认可机构进行自治,例如早前公布的《前海方案》和《横琴方案》都沿用了类似概念;至于“社区规划”最令他赞叹的地方,则是已经充分应用大数据优化公共服务运作、精准解决社区问题,“再来看看香港的社区发展,没有规划,谈何治理?”
在黄梓谦看来,如果香港社区治理得宜,甚至能够借此吸纳年轻政治人才,和他们建立一种共同服务社区的关系,相信2019年的反修例风波根本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现在的问题是,没有市民知道自己所在的社区将来会是什么模样,因为大家的社区生活没有共同目标,自然也就不会有所想像、协调和互动。”黄梓谦慨叹,全世界的政治人才大多是从群众当中出来,可惜香港并没有把社区治理当作培训政治人才的摇篮,大家以为一人一票选举等同公众高度参与,又以为公众高度参与等同高质政治参与,结果——区议员的职能只是反映问题,而没有授权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他们也逐渐流于民粹,甚或矮化成为街坊保姆;民政专员也只有协调地区工作的权力,根本没有规划甚至制定社区发展目标的权力,形同虚设。
“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国际视野”是底蕴成色
“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国际视野”则是黄梓谦这套政治文化的精神底蕴——从小方面看,这是他成长历练的精髓;从大方面看,这也是香港得以实行“一国两制”的关键。他此前的北京之行带来的另一大冲击是,每每问及人们国家的下一波发展是什么,大多数人都回答都是“文化+”;回想他10多年前因为工作关系跑遍大江南北时也做过同样的小型民调,当时人们都说是“互联网+”,而时至今日国家的互联网发展和治理也确实引领世界。他忍不住地想——“香港的下一波发展又是什么?我们的文化底色足够吗?当《国家十四五规划》赋予我们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时候,我们又应该怎样去理解好、规划好、承载好?”
“中国文化是香港的根,讲究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同时,香港也深受岭南文化影响,追求多元和包容;另外,香港又是世界的窗口,我们必须掌握外来知识。这些文化本来共同构成香港的‘融贯中西’,但在近年城市发展进程当中,我们多少有些模糊了自己的定位。”在黄梓谦看来,无论是主张爱国所以必须坚拒外来文化的观点,抑或是盲目面向世界而斩开中国文化根源的论述,都令香港失去应有的城市价值,对外来文化无法海纳百川,对国家文明没有温情敬业,长此以往恐怕难以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未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当然,香港的文化底子绝对够厚,黄梓谦也相信,只要特区政府重新审视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定能从三方面增强对话实力、提升文化魅力、激发文化活力——首先,丰沛自身的文化艺术感染力、创造力和辐射力,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项目来说话;其次,寻找自己的文化主场、牢筑独特的文化根基,八面来风兼收并蓄,一脉相承培根筑魂;最后,注重文化艺术的公共产品属性,积极透过政府的顶层设计,协调社会、引导市场,让官商民共同激发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气象。
“我有一个在苏富比担任现代艺术总监的朋友,他说有生之年希望看到国家取回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因为西方艺术家基本上已经垄断了整个市场,但我们仍未摸索整合出当代艺术的大脉络。”黄梓谦相对乐观,认为正好因为国家仍未取得当代艺术的话语权,香港更有空间去善用西方明白的方式,向他们说好当代艺术乃至整个中国的故事。
其实,外界也盛传黄梓谦有望出任新设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的要职,他则回应说,目前会专注做好选举工作,而未来有机会的话,也不排除在任何适合的岗位服务香港、解决问题、展现承担。
立法会选举各界别参选名单,请按此参阅《香港01》选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