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论罪时代|SONY中国罚款100万人民币的启示

撰文: 01周报
出版:更新:

上月,索尼(中国)被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0万元人民币,理由是“违反广告法”,因该公司触犯“广告不得损害国家的尊严或者利益,泄露国家秘密”。
索尼为何牵涉这罪名?原因是该公司早前推出的互联网广告提及“SONY更多精彩 随心记录 新机将至 2021.07.07 22:00”;网民由此联想到“七七事变”是晚上10点发生,并指斥“索尼就是故意恶心中国,民族尊严底线不容践踏”。

索尼事件可能只是“茶杯里的风波”,但却具体而微地折射出中国当下的舆论环境:在愈演愈烈的审查和自我审查之下,无数人正变得对政治红线愈发敏感,异议者的发声也因此愈发含蓄隐晦,而这又使自发的审查者去寻找蛛丝马迹的诛心论,并认定是不良动机的明证。

中国社会在论罪时,重动机轻证据,同时又重政治红线而轻个体权利。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则、也难以在法治框架下自我辩护,一旦误入禁区很难自证清白,普通人若想获得安全感,“小心翼翼”几乎就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有论者认为真正的问题并不在这种动机论罪的心态,而在于行政和执法部门应当捍卫法治原则,不能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就予以重判。从政治角度来说,也许可达到“统一思想”目的,但这不是没有代价:它不仅意味个人的合法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对企业来说也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这恐怕将打击社会自发的活力和文化多元性,乃至经济领域的创新,因为这种风险本身就会让人变得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且整个社会都在承受庞大的代价……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290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1年11月8日)《动机论罪的时代》。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90期《香港01》电子周报其他独家精选内容:

政府委员会制度效能今非昔比 政务司长亲自督师能否扭转乾坤?

立法会新势力冒起 摆脱利益束缚

香港仍未触及的气候议程——转型阵痛和气候正义

M+要超越15分钟的永恒

商务部一则消息引发热议 北京放弃和统选项了吗?

民主党在2021年选举溃败意味着什么

与教育界泰斗郑燕祥对话——香港语言教育缘何与社会功能脱节?

Facebook改名Meta部署元宇宙 正规化转移还是逃避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