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推动印太战略自主 成员国意见分歧难有共识
9月中旬,当欧盟委员会和欧盟外交事务及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出版欧盟的印太合作战略文件之时,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取消2016年向法国购买共值660亿美元的柴油潜艇合同,转向美国和英国引入核动力潜艇技术。事件即时使欧盟与美英澳的关系陷入新低点。博雷利提出欧盟的新印太战略是要达到“战略自主”,他说:“(欧洲)必须像其他国家/地区一样地依靠自己去生存。”欧盟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也向应地提出美英澳的决定反映欧盟更有需要寻求一套共同的印太方略。
今次欧盟正式提出的印太合作战略,实已反映布鲁塞尔已成功在欧洲落实“战略自主”,即有效推动“外交政策的欧洲化”进程。
由于外交政策的欧洲化要求布鲁塞尔将欧盟对外政策透过递归式的环回渐进讨论和政策制订过程去连结各成员国,欧洲外交政策成为一个有机的沟通辩论场域,覆盖着欧盟的27个成员国,并以布鲁塞尔为协调中心。
今年9月,跨欧洲智库“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ECFR)出版题为《逐渐靠近:欧洲对印太的观点》(Moving Closer: European Views of the Indo-Pacific)的报告,交代了27个成员国内主要持份者(包括政策制订者、国会成员、有关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观点。这份报告反映,布鲁塞尔先掌握和集结了各成员国持份者的观点后,才正式出版印太合作战略文件。这两份文件为欧盟实践战略自主提出更多证据。总结报告内的主要发现,有助我们透视欧盟印太合作战略背后的复杂考虑所在......
黄伯农
英国巴斯大学政治、语言及国际研究学系副教授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288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1年10月25日)《欧盟正在推动印太战略自主》。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第288期《香港01》电子周报其他独家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