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艺发展不前三大缺陷 艺术学者官绮云:教育、资源、专才

撰文: 戴小橦
出版:更新:

香港出生,伦敦长大,在纽约学习中国和日本艺术及建筑学,再回到香港教书……香港大学艺术学系主任及副教授官绮云,足迹遍及中外,收获了与别不同的艺术观察和生活体验——就像融贯中西的香港一样。艺术家气息浓厚的她,把艺术当作一项教育使命,希望学生能够透过艺术更清晰地表达想法,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作为艺术系的教授,官绮云始终把艺术作为一项教育使命。(受访者供图)

学生不缺创意
但需有人指导

“香港学生并不缺乏创意,但需要有人指导。”官绮云在港大文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系任教将近二十年,她仍记得刚开始教授艺术史的时候,「选修欧洲艺术的学生几乎是选中国艺术的学生数量的一倍还多。”

她最初以为是学生觉得中国历史冗长复杂,「欧洲艺术史的参考书就薄好多”,后来她才知道,原来大多数小学在西方历史课上会将艺术史融合在内,哪怕对艺术一知半解的学生,也对梵高、莫奈一众艺术大师有所了解,对他们的代表作也有些印象,“但是如果问他们文征明是谁,就完全不知道。”

就像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曾经在《另眼看艺术》书中提到,小时候跟着父母到博物馆看《笑着的骑士》,自己怎么也看不明白这幅画哪里有意思,里面有着一撇小胡子的男人在嘲讽什么。而在官绮云看来,学习艺术最初的阶段,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看,“作品就是艺术家的平台,是他们与外界的沟通渠道。”

官绮云表示,学习艺术要乐于分享自己的看法,不仅是一个好观众也要是一个优秀的沟通者。(受访者供图)

跳出课堂
活教艺术史

官绮云提到罗浮宫的一项统计,参观者观赏一幅画所花的时间平均只有差不多7秒钟,这让她匪夷所思,因为艺术不应该成为即食品,“要了解艺术,首先是looking(欣赏),面对艺术的时候要一心一意,全神贯注,才能真正与艺术产生交流。”

艺术除了审美,更要启发思考,“在我的香港艺术史课程,希望我的学生能认识香港更多,了解艺术世界的运作及历史更多。”作为艺术系的教授,官绮云始终把艺术作为一项教育使命,它不仅是艺术和文字,还是一个人的精神底蕴,“通过艺术清晰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更好的与他人沟通”——这是让人们了解艺术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毕竟,所有的艺术都是手艺,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学习艺术要乐于分享自己的看法,不仅是一个好观众也要是一个优秀的沟通者。”她提出“活学艺术史”的做法,将课堂搬到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每年还会为学生举行至少一次专题工作坊,安排学生就香港艺术史课题进行小组研究,邀请国际学者分享相关经验,带学生“跳出课堂”。

官绮云指出,香港艺术人才非常优秀,完全可以同国际艺术相竞争。(Getty)

资金援助不足
艺术发展受阻

“香港不是没有艺术人才,香港艺术是非常优秀的,绝对可以和国际艺术相竞争。”官绮云在访问中不断强调香港的艺术优势。

例如今年在芬兰办的“喂!拜拜你条尾”艺术展,参与作品展出的程展纬、何恩怀、林东鹏、Cédric Maridet及徐世琪五位香港艺术家,完全“不输国际平均水平”;可紧接着,她却摇摇头:“但是很明显地,香港艺术家缺少艺术资助。”

2016年立法会文体演出界议员马逢国进行《艺术工作者薪酬调查2016》调查发现,逾八成受访者认为收入是刚刚好或无法支撑生活开支,可见大部分艺术工作者都是靠理想在苦苦支撑。然而,民政事务局对此给出的回复却是:政府已增拨出若干资源,改善业界的经营环境及支持艺团的专业发展。翻查该局文件,每年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经常性开支将近60亿元,但有约九成用在官办文化艺术的硬体管理和办活动上——换句话说,这变相压缩了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发展空间。

官绮云无奈地点出,“港府对文化艺术投入的看起来并不少,但分摊到艺术工作者个体的资源实际上根本太少。”例如在国外做主场展览的花销很大,“shipping(搬运费用)非常贵,带大件的作品出去很可能要面临预算超支的问题,financial support(资金支持)是很需要的。”而在香港从事艺术,若做些个人展览还算容易,但如果想进一步发展,提升展览层级,面对的困难就大得多,因为香港艺术家往往无法独立负担,“但是国外的艺术家是不需要想这件事的,因为他们的资金支援通常非常充足。”

官绮云强调,现在港府应该培养多点专才,而不是通才。(受访者供图)

策展需要艺术专才
不能只是“睇𩠌食饭”

例如韩国政府会为本地艺术工作者到外国展览提供资助,而香港坊间几十间画廊则只有几间是以香港艺术家为主,没有曝光机会,要生存就更难。即使是有八万人次入场的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也不过是财团赚钱盛宴。大牌经销商和财力雄厚的收藏夹几乎垄断了艺术市场,泡沫不断增大的背后受惠的从来不是本地的年轻艺术人。

官绮云说,做老师,除了要传承艺术,还要关注艺术未来的发展,而更多的资金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艺术发展的未来。

除此以外,官绮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独立策展人。2014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在香港首展《徐冰: 变形记》,翌年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在香港首展《无常人生》(《Life Is Only One : Yoshitomo Nara》),都由官绮云担任策展人。

在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中,官绮云发现香港的策展人行业发展有所欠缺,比如早些年往往是“睇𩠌食饭”,策展人要在不同展览中相互转换,“可以理解,因为当时的人手不够,但是现在的环境变化了,就应该进行升级,提高策展人的专业性。”她认为,现在港府应该培养多点“专才”而不是“通才”:“香港需要培养专业的策展人,外国都是专人专项的,这样才可以和国际博物馆有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