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环保治理进展慢——何不放眼大湾区、放眼世界?

撰文: 刘梦婷
出版:更新:

特区政府2005年便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即通过修复、回收并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以减轻环境负担,为循环再造可回收物料找寻出路,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然而,十多年过去,香港循环经济仍然没有太大进展。对此,有学者建议借力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与此同时,香港废物治理政策尚且不成气候,须向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优等生”的经验看齐。

循环经济腹背受敌,可借力大湾区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潘智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发将废玻璃转化成环保砖的专利技术,望提高废玻璃循环利用效率。环保砖是一种混凝土砖,可有效利用建筑废物和废玻璃,目前第三代环保砖已投入市场作为铺路砖。二十多年来,该技术已被学者优化到第五代,但仍属“有技术无市场”。潘智生近日接受《香港01》访问,提及本地环保砖产业发展受阻的两大主因,亦乃香港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潘智生表示,环保砖的研究本身很成功,可惜价钱并不具竞争力。(欧嘉乐摄)

其中一大主因是本地制造成本高企致产品失市场优势。潘智生分析,因为港产环保砖的全生产流程都在香港完成,而香港的地价、人工都十分高昂,价钱亦随之水涨船高。潘智生表示,目前港产环保砖价钱比内地生产的环保砖贵一倍多,而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的香港特区,必须开放市场实现最大限度贸易自由化,因此承建商出于利润考量,选择港产物料的可能性很低。另一方面,香港政府未出台相关政策要求环保材料的实际使用比例,在没有刚需的前提下,环保砖的市场占比不稳定,而目前正被使用的第三代港产环保砖成本大约比天然沙石制砖贵20%以上,因此项目方未必考虑使用环保砖。

另一大受阻主因,则是政府未出手相助。潘智生指出,环保砖由回收物料制成,虽然质量与性能不输给天然沙石制砖,但质量参差程度较大。然而按照现有政府规例,二者一视同仁,即环保物料本身质素过关,但仍可能因质量参差程度而被视为不合格,此种单一规范为环保砖的应用造成掣肘。潘智生还指,目前全港仅两间生产商制造理大研发的环保砖,投资者恐市场前景不明朗而投资意欲低,致生产商欠缺多元性,供应链不足则市场前景难以好转,便更难吸引到投资者。如此恶性循环下,政府无意投资或给予扶植,环保砖产业链成死局。

香港本地废物回收率低,出口面临诸多限制,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香港浸会大学嘉汉林业珠三角环境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黄焕忠近日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出,本港土地资源紧张,如开设循环物料的加工厂房将使成本翻倍,应充分利用香港研发优势,开发废物循环利用的技术,先将废物加工成原料,再运往大湾区完成工业生产。

黄焕忠强调,循环经济需要不同地区优势互补,若仅仅将发展眼光局限在香港则难有出路。(郑子峰摄)

本港废物治理效率低下,应放眼世界

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分别于1995年、1996年及2000年实行垃圾征费,其后逐渐发展出具当地特色、全面而成熟的环保政策。本港废物治理制度多年来都不成体系,如今应放眼世界,学习先进的经验及思维。

香港垃圾治理政策多年来仍不成气候应向其他地区看齐。(资料图片/蔡正邦摄)

韩国多管齐下地出台废物利用措施,达致长效治理,故而韩国垃圾管理系统走在亚洲前列。例如,成效最为突出的首尔市在1995年实行按量垃圾征费制度后,便大刀阔斧在几年时间内相继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改变整个废物处理模式、公众对废物的感知及生活习惯。相比之下,港府永远在与业界“商讨”、对环保团体倡议进行“考虑”,此番见步行步的作风应该摒弃。

台湾亦是亚洲废物治理的佼佼者。台湾政府派出专门清洁队,分别用两种回收车向居民收集家居废物——黄色垃圾车用于收集居民用官方垃圾袋所装载的一般废物,白色回收车则用以收集生熟厨余、塑料等可回收资源。早在1997年,台湾环保署便推动“资源回收四合一计划”,计划充分调动政府、制造商、消费者和持牌回收企业等社会各界在垃圾治理中的角色,不仅将财政成本巧妙分摊,亦体现不偏不倚的公平原则。

新加坡地少人多,与香港情况相似,但废物回收利用工作更加专业、集中。在新加坡,三家废物管理企业获发国家环境局颁发的牌照,专门负责为全国不同区域的居民提供废物收集及回收服务,将废物细致地分类为纸张、塑胶、玻璃及金属,并单独收集园林废物。在回收环节,焚化厂减少90%的垃圾体积,再将3%不可焚化及不可回收的垃圾用作填埋,减少环境负担。根据统计,2020年新加坡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率达51.7%,该模式可供香港学习。

至于内地的行政效率亦值得港府反思。2019年7月,上海市实施被称为“世上最严”的垃圾分类举措。首先,其生活垃圾被严谨地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其次,如个人或单位未按照分类丢弃垃圾,将被处以严厉的高额罚款。在政府的强制实施下,上海市民经历“阵痛”后收获良好的环保成效。

垃圾征费条例既已推出,但港府万万不可因此沾沾自喜,而是要思考下一步如何配合条例,以系统全面的思维出发,做到长效的废物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