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光研转强积金为年金 周永新:思维落后不合时宜

撰文: 刘梦婷
出版:更新: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日前接受传媒专访时提到,政府正研究取消强积金对冲后如何配合公共年金,包括讨论如何将强积金自动、甚至强制转为年金。罗致光认为随着退休人数增加,如退休人士不将财产演化成稳定收入,消费意愿会随之降低,导致经济收缩,还强调有关研究应是下届政府的工作。不过,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周永新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此乃不合时宜的提议,批评政府思维落后,跟不上时代。

提议不合时宜避重就轻

公共年金计划接受年满65岁或以上的退休人士以一笔过方式投保,本金介于5万至100万元,保证回报为本金的105%。在罗致光构思的退休制度中,年金是重要环节。在官方常用例子中,假如一名65岁的香港男士付出100万的年金,平均寿命大约还有19.58年,按照1%的既定利率,每月可获金额4686元,直至离世。尽管计划的回报受到政府保证,投资风险微乎其微,但公共年金收益会随通货膨胀而贬值。早前的认购情况便反映出,市民对此计划并不买账。2018年,政府首次推出公开自愿认购香港年金计划,并订下100亿元的发行上限,然而覆盖率及投保金额颇不理想。根据相关按揭证券公司2019年的资料显示,首次公开认购时实际只有5500宗个案认购年金,投保金额仅27.8亿元,为发行上限的四分之一左右。

周永新认为,公共年金计划对基层人士保障不足欠缺诚意,因为大部分普通“打工仔”退休时,所持强积金只有20至30万元左右,即便将这些钱全部投入年金计划,按照利率,基层人士每个月只能通过年金收益两千多元。根据政府最新发布的《2019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一人户的贫穷线为月入4500元,二人住户则为1万元,低于此水平即属贫穷。

港大学者周永新批评年金计划对基层人士保障不足。(资料图片/曾梓洋摄)

因此,对于捉襟见肘的基层长者而言,拿出最低5万的入场费已非易事,即便能倾尽微薄积蓄参与投保,所得收益仍难以维持基本温饱,实属讽刺。而对于物质丰裕的长者而言,年金带来的微薄收益意义则不大,年金计划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周永新透露,“我自己也有买政府年金,但只是考虑到私人市场的产品投资风险较大,便挪用一小部分积蓄放入年金做风险管理,并不能成为生活资金主要来源。”

周永新亦批评,政府既然计划下个立法年度向新一届立法会提交草案,以取消强积金对冲机制,现时应集中解决并交代此安排涉及的复杂事宜,这也是社会福利范畴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现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如今不但未能将清晰时间表及方案细则列出,更重提早前遇冷的年金计划,实在不合时宜。

“一刀切”平民无保障

周永新曾研究全民退休保障,在2014年与港大团队发表《香港退休保障的未来发展研究报告》中,建议政府设立老年金,环比给合资格长者发放3000元。由于建议涉及雇主承担四分之一老年金税,此建议遭到商界激烈反对。尽管周永新及后改良方案,将领取年岁延至70岁并增加领取资格限制,仍未得到政府及商界接受。周永新评价,彼时政府不愿协调,促商界接受该方案,而现时,政府却意图强制平民参与年金计划,实在是倒行逆施,反映政府思维落后,跟不上时代。

周永新比较,香港的强积金制度始于2000年,目前只有21年的历史,所包括的福利范畴仅限于退休后现金提取;而新加坡自1955年开始便已有公积金制度,经过多年调整演变成全面制度,覆盖购物、保险、子女教育费或医疗等范畴,且制度规定个人需缴纳的公积金比例较香港高。即便新加坡政府亦规定强制转移公积金至年金计划,但并非全额,而只强制保留最低限额用以投资年金计划。他还指出,当年有新加坡公民反对年金计划,但政府承诺年金收益可让长者享基本生活保障;相比之下,港府的退休金安排仍然不够全面,至于意图将全部强积金转为年金的方案,实属“一刀切”的懒政思维。

罗致光提出的年金计划曾遇冷不被市民信任。(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罗致光还曾经提出,年金计划所得收入不被视为参加者的现金收入,因此年金购买者在申请长者生活津贴(长生津)时可被放宽资格。这套退休保障组合忽略长者的医疗需求较普通人大,如将强积金尽数投入年金计划,则无医疗开支;况且,与其迂回地玩数字游戏,不如直接放宽长生津的申请资格,让真正需要长生津的退休人士获得援助,年金计划的政策逻辑不仅自相矛盾,亦暴露出港府在为市民提供退休保障问题上毫无诚意。

香港缺乏全民退休保障,基层长者往往陷入老无所依的苦况。周永新指出,内地提倡“共同富裕”的概念,收入与税收高度挂钩,富人为公共财政贡献更多,制度上强调财富合理分配,为全民长者提供退休金保障生活,反之,香港许多长者仍然没有退休金用以养老。他认为,港府向来不插手调控市场,亦不会践行“共同富裕”的观念,唯恐破坏低税政策,但时移势易,如今香港贫富悬殊严重,他指出政府应该改变以往“积极不干预”市场的作风,适当插手调控市场,拿出诚意使低收入人士真正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