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与金融学者巴晴对话: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五个疑问

撰文: 杨滢玮
出版:更新:

“未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随着近期一系列重要举措的推进落地,如《前海方案》、《横琴方案》、跨境理财通和债券南向通,离岸市场将在产品类别、参与群体、金融基建和资本流动各个层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十四五规划》公布以来,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枢纽”的定位更加明确,着有《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推动离岸市场机制构建》一书的金融学者巴晴就此与《香港01》独家对话,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分享有别于其他金融学者的观察,讨论陆港金融界对离岸市场的不同理解。她曾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等金融机构,并长期专注于国家金融市场的政策研究,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序中“第一线”的观察者、参与者。

“人民币国际化”系列文章:

一.“十四五”定“离岸枢纽”角色 香港如何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二.“起跑”与“调整” 人民币在港实现“从零到一”

三.人民币国际化“再出发” 港应循结算、储备、计价推进“从1到N”

四.与国家级金融学者张明对话:人民币国际新征程 香港重要性不减

“为什么香港是(离岸人民币)枢纽?它是政策、监管、金融基建、市场运作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和互动的结果。”巴晴初见记者,首先解释起写书的因由,“内地(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学者看香港离岸市场,很多都是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角度去看离岸市场的作用,很少有从香港自身出发的研究,特别是缺乏梳理离岸人民币市场自身运作机制和功能的系统性研究。”她身后正好是随风轻扬的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伫立在国际金融中心(IFC)旁,隔着维多利亚港向北眺望。

有别于其他“自上而下”地从理论角度出发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学者,作为“第一线”观察者、参与者的巴晴提出“自下而上”的研究观点,强调要不断从实际运作和政策试点当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并与成熟的货币市场规模进行比较,才能找到更加符合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正如她在2019年出版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推动离岸市场机制构建》所言,“对于人民币这样一种‘摸着石头过河’地进行国际化的货币,现阶段推出的各项政策和国际化措施带有不少试验性质。”

巴晴曾先后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等金融机构,并长期专注于国家金融市场的政策研究,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序中“第一线”的观察者、参与者。(龚嘉盛摄)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282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1年9月13日)《独家与金融学者巴晴对话: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五个疑问》。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