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处罕有反驳审计报告 为港府敲响警钟

撰文: 黄舜炀
出版:更新:

特区政府内部早前发生一场小风波,事源上周三(4月28日)深夜,入境事务处一改惯例,罕有地以“不懂刑事调查”、“胡乱批评”、“破坏入境处专业形象”等严厉措辞公开驳斥审计署当日发表的新一份《审计报告》,其中批评入境处有多宗怀疑假结婚个案长期未完案,建议处方加强追查疑犯下落。事件掀起公众热议,有人认为这反映在反修例风波后,政府内部出现“武官压过文官”的情况——拥有执法权的纪律部队可以拒绝聆听“文官”的批评。若然如此,这场不顾政治伦理和组织纲常的“官场内斗”实为政府的施政权威的“脱轨”,为正在重塑政治秩序、需要加强“行政主导”的特区政府敲响警钟。

不顾组织纲常 是为内部“失序”

所谓“纲常”,是“三纲五常”的简称,指君臣、父子、夫妇等三种基本人伦关系,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五种德性;在现代政府当中,可以理解为不同公营部门、持分者之间“有序”关系,并且各司其职,达至政制上的“和谐”,避免互相僭越和“失序”。

在特区政府当中,审计署的权责就是对政府部门和公营机构衡工量值,以提升其服务表现、问责性和效能,打击官僚怠惰作风。为此,署方需要每年定期向立法会政府帐目委员会提供独立而专业的审计报告,待立法会帐目委员会因应报告内容决定是否进行公开聆讯。而在审计报告交到立法会至公开聆讯的期间,部门各持分者需避免公开反驳报告书所载的审计结果,以确保政府帐目委员会能够公平进行聆讯。

在特区政府当中,审计署的权责就是对政府部门和公营机构衡工量值,以提升其服务表现、问责性和效能,打击官僚怠惰作风。(资料图片)

在这种职权架构和规定之下,审计署审查入境处可谓最正常不过,过去亦有七次审查入境处的纪录,而审查执法人员更是有先例可循。比如,是次惹起争议的假结婚调查问题,其实署方早在十年前的《入境事务处︰执法科的运作》审计报告中经已提及;其时,入境处积压大量未完结假结婚调查个案——2006年的72宗增至2010年的3454宗,审计署因此建议处方从四方面改善问题:评估长远的人手需求;调派更多人手处理案件;建议处长透过正式途径,把未能成功捡控的个案中汲取的重要教训告知有关人员;订定具体指标衡量执法科(现为执法部)的效率及效益,加强调查工作的透明度和问责性。

当时入境处同意审计署建议,但事隔十年,审计署“翻叮”入境处未有改善的假结婚调查个宗积压问题,甚至揭发部分案件最长积压11年之久。入境处的表态却极为突兀,一方面在审计报告中回复指同意相关建议,但又不顾“避免公开反驳”的“程序”,将本应留待帐委会作详细回应的异议,改为深夜出稿公开批评审计署“不懂刑事调查”而“胡乱批评”执法部门的个案处理手法。可以说,入境处的做法,不合常规,也有违纲常,更是自毁专业形象。

归根究底,问题在于特区政府早已丧失施政权威,显得软弱无能,导致整个政府就像一个无主孤魂,任由各方“趁火打劫”。(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施政威信丧失 各方趁火打劫

可是,为什么入境处可以一反常态地违反纲常?处方以执法部门的“专业性”和专业形象来反驳审计报告,难免令人质疑在反修例风波后,拥有执法权的纪律部队可以拒绝聆听“文官”批评。事实上,纪律部队的确不是首次违反纲常,例如在反修例风波期间,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回应元朗袭击事件时,曾经表示警方执法表现与市民期望有所落差,他愿意就此道歉,结果惹起多个警察协会不满,警察员佐级协会主席更质疑若能力不足应“退位让贤”。

如今,入境处同样违反纲常,借以维护其“专业形象”。归根究底,问题在于特区政府早已丧失施政权威,显得软弱无能,导致整个政府就像一个无主孤魂,任由各方“趁火打劫”。对于施政权威的丧失,不少人会理解是反修例风波导致特区政府认受性急挫,更有人会把矛头指向“香港没有普选”;然而,这种“无能”的形象,其实源自深层次矛盾的日积月累,导致资源分配不公、产业发展不前,市民无法真正安居乐业,自然不会信服特区政府。

纪律部队的确不是首次违反纲常,例如在反修例风波期间,警队亦曾出现类似情况。(资料图片)

如果特区政府再不洗心革面,透过社会改革改善经济民生、重建施政威信,无论中央怎样强化“行政主导”的政体制度——即在现有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协作而制衡的基础上,突出行政权的强势地位,特区政府只会被各方势力挟持,市民的负面印象也会加深。

过去,由于审计署没有执法权力,坊间普遍认为被审计的政府部门在大致同意审计报告的建议后,往往只会“意见接受,态度照旧”,可见审计报告所提供的阻吓力有限,即使它只对行政长官负责,也经常被掫揄为“无牙老虎”。如果特区政府是个有为政府,愿意赋予审计署更大阻吓力,并有足够的管治威信确保行政、司法、立法各个部门各司其职,达至政制上的“和谐”,还会出现违反纲常的闹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