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人才流动|广东“招贤纳士” 香港“拒之门外”?
广东省政府上周日(4月25日)正式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省纲要》),明确未来五年将全力推进粤港澳融合发展的目标。有媒体统计,当中提及“粤港澳”一词共计108次,亦增设小节详述,例如提出粤港澳三地的职业资格与行业标准互认,支持扩大跨境执业的资格准入范围,当中包括医师、教师、律师、建筑规划师、专利代理师、注册会计师等多项行业领域。广东省不断广纳贤士,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反观香港,以医护人员为例,业内保护主义盛行,不愿以开放态度对待外来医生。同时,香港政府既无长远规划,亦无近期目标,只会沦为大湾区中最被动、最无存在感的存在。
广东省“招贤纳士”:单边认可带双向互认
2019年12月6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省教育厅等九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构建全面开放的大湾区“职称评价体系”,推进各领域职业资格认可,以促进湾区内人才自由流动。方案指出,将会从社会需求量较大,社会重点关注的专业领域做起,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
两年过去,随着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正式面世,广东省随之印发《省纲要》,当中再次提及“单边带多边”,是因为三地对接是粤港澳融合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难度最大的部份。
事实上,在“一国两制三法律”的情况下,粤港澳三地的执业资格标准的框架一直存在很大差异,若进行互认,便需涉及调整相关的法律条文,操作难度大。以医疗领域为例,去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指出在2035年之前创建完善的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协调机制,为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药品医疗器械产品及医疗服务——换言之,单在医药产品的机制的互通上,便预计用时十五年之久,可见其复杂程度。
不过,所谓“世上无难事”,为广纳人才,令粤港澳三地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湾区中自由流动,并创造更多便利条件,广东省不仅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亦将主动开放对港澳不同领域的执业及标准认可,以促进三地的互认。
目前,单是广州市,就有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61间,在册港澳医师25人,且仅去年一年间,就有110名港澳人员在广州报考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广州市卫健委主任黄光烈于4月19日出席“湾区花正开”故事会活动时表示,为令港澳资本在广东省更便捷地办医,广东不断最佳化审批服务,如将医疗机构设定审批时间从20日压缩至5日,医疗就执业登记时间从45日压缩至6日,港澳医师内地资格认定事项审批,也由原本的20日大幅降至1日。
为广纳贤士,广东省早早布局,对已存在或可能的“障碍”一一处理,不仅为了令当地居民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更是在积极担当起湾区的“领头羊”角色,与其他地区互惠互利,并携手在大湾区的试验中创造无限可能。
香港阻力重重:业界抗拒+港府被动
在大湾区中的各个城市都在积极规划未来,争做“领头羊”,思考如何令自己的居民从中获得更优质的生活工作体验时,香港在做什么?或者应该问:香港做了什么?
同样以医疗领域为例,长期以来,医疗业内保护主义盛行,将非本地培训医生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当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2016年立法会在审议旨在改革医务委员会的《2016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时,因当中涉及建议开放外地医生来港执业的部份,以时任医学界议员梁家骝单人匹马“拉布”,最终“瘫痪”了议会而不了了之。
尔后,每当触及此类议题,业内总会冲出一个又一个“梁家骝”,对相关议题“反对再反对”。今年2月4日,特首林郑月娥表示将于二季度向立法会提出《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的立法建议,以容许经外地培训而本身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医科毕业生,返回香港公营医疗系统工作。林郑有心为外地医生来港执业松绑,但却不敢大刀阔斧,而是利用“身份认同”的争议盖过“保护主义”,难怪被人质疑“唔汤唔水”、“和稀泥”。
翌日的立法会会议中,医学界议员陈沛然便明确反对,认为此乃政治决定,又指如果放宽海外医生执业,或会影响香港医疗水平,“可能得不偿失”。更讽刺的是,连由海外医生群体组成的香港执照医生医学会,都发声反驳,例如主席马思特表示,引入外来医生并非处理公营医疗人手不足的核心办法。
但问题是,相比起广东吸纳贤才只为改善、提高居民的医疗、生活质素,香港的医生人手则是“刚需”问题——目前每1,000名香港人当中,只有1.9名医生,远远落后于新加坡的2.4,而且政府最新统计显示,预计到2030年将短缺1,610名医生——明显亟待被解决。形势紧迫,但港府仍然未有积极作为,实在令人费解。既无触及业界保护主义根本利益之魄力,亦无进取之心积极融入大湾区,更无为市民争取更好的生活与机遇之愿景,不知还要沉睡多久?
其他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