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会区|凌嘉勤伙拍年轻力量——以“城乡共融”平衡发展与保育
“北部都会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大规模的都市化浪潮,除了基建和配套之外,‘城乡共融’也是很重要议题。”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幕后推手、规划署前署长、香港理工大学暂任副校长凌嘉勤开门见山点出“北都”的战略意义和规划原则。然而,如何在“发展”和“保育”之间取得更好平衡,从而实现真正的“城乡共融”——似乎是个既美好又棘手的难题。为了找到答案,凌嘉勤担任总监的“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联同一群背景多元的年轻人成立的“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尝试围绕“社区共建”和“城乡可持续发展”这核心价值,为北都的讨论抛砖引玉,希望号召不同界别的持份者,共同勾勒能够实践“城乡共融”的方案和行动。
“刚来香港的时候很不习惯,很城市化,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直到我去了狮子山,感觉太好了,原来香港还有这样的地方!后来了解到,香港还有700多条乡村,对城市是个很好的平衡。”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联合发起人邢文威,回忆起从内地到港求学时对于城乡差异的感触。
邢文威本科专攻城乡规划,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于2021年出炉后,就察觉到“城乡共融”对于香港未来的重要性。当时在清华大学攻读高级公共管理硕士(EMPA)香港政务人才项目的她,正是以“香港乡村振兴”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为陆港两地的乡村治理经验交流打开切口。她的论文《成熟后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经验、困境与启示——基于对香港特区荔枝窝村复兴历程的探索和思考》,获得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冠军;后续的城乡研究同样取得佳绩,甚至获得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肯定。
2024年,邢文威联同一群关心城乡议题的香港和内地青年,成立“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希望促进推动北部都会区的城乡融合,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范畴的均衡可持续发展,促进香港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相关领域的经验和实践交流。
促进会的诞生,本身便是城乡共融的缩影。“儿时经常听到,港岛高级一些,九龙稍微落后一点,新界简直就是农场。但作为村民,我们是很享受的,没有市区那么大的压力。”另一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联合发起人梁展培,在元朗八乡上村长大,祖父曾为英兵管理灭蚊队,虽非原居民却被村民视为一分子。他中学时期负笈海外,大学毕业后在欧洲从事汽车科技与工业4.0研发工作,直到新冠疫情期间回流香港,“看到乡村有个变化,很多农田变成了丁屋,我知道城市化是无法避免的,但想尽力保留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于是,梁展培和邢文威一拍即合,以他成长的上村作为案例,将口述历史故事结合VR等创新科技和文化保育,构思“发现乡郊生活文化─探索香港乡郊永续发展”提案,推广乡郊旅游、抗战遗迹和农业发展。该提案获得2023年“亚太城乡永续发展行动提案比赛”决赛香港地区最佳提案,他俩甚至得到内地乡村的垂青,邀请担任振兴乡村的顾问。
“北部都会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大规模的都市化浪潮,除了基建和配套之外,‘城乡共融’也是很重要议题。”凌嘉勤于2016年卸任规划署署长后,于2021年获特区政府聘为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一年,成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主要推手;即使现任香港理工大学暂任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仍对北都发展念念不忘:“任何城市,如果要有吸引力,一定要有自己的故事。我们不希望这些故事,因为城市化发展而消失......因为人不只是经济动物,更是文化动物,注重历史根源和文化传承。我们可以连结文化、创造历史,激发内生动能。这也是城乡共融的动力。”
那么,“城乡共融”的具体愿景,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正正需要大家共同去构建具体的愿景。”凌嘉勤担任总监的“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即将联同“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于下周二(7月8日)举办“北部都会区未来论坛:社区共建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论坛,以“数字赋能”与“文化赋能”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保育方面的分享作为起点,广邀各地学者、企业、专业人士、社创领袖、社区代表和政府官员进行多元对话。
当我们讨论“城乡共融”,到底应该讨论什么?凌嘉勤剖析了北都乡村的复杂肌理:元朗夏村等西部村落已与棕地作业、新市镇紧密交织;而沙头角、坪𪨶等东部村落,因长期处于边境禁区,乡村型态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就要求差异化保育策略。“村落建筑的核心部分比较整齐,有围墙;扩充部分则因丁屋发展较不规整。所以核心和非核心的部分,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凌嘉勤提到,祠堂、书室等具保育价值的建筑多集中于核心区,而村民传统活动如神功戏、打醮所需的公共空间如何在新发展中保留,都是关键议题。
“我们不是单线地理解‘城乡共融’,不是只看到城市化如何帮助乡村发展、村民工作、改善生活,也应该看到乡郊保育对于城市发展的价值。”凌嘉勤举例说,北都的鱼塘就是一道“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而与此同时,又透过生态养殖与景观改造,如在基堤种桃花等,创造入场费与农产品的双重收益,从而改善村民生活——“简单来说,就是透过‘保育生态’产生一个能够‘促进发展’的‘正循环’,但现有政策和机制还未允许这样的正循环产生,那我们就一起去寻找如何产生的答案。”
邢文威也说:“城市发展离不开乡村,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城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她提到,拥有300年历史的荔枝窝村,见证了香港乡村衰败与重生的奇迹。1960年代因人口外流凋零,直至2013年“永续荔枝窝计划”启动,透过社会组织引领、大学参与、企业推动的模式复耕复兴。“村民在春秋二祭回乡,吃到荔枝窝村种植的米,就会有归属感。”她分析,荔枝窝村的成功复兴在于发掘“乡村本身的特色”:生态价值与文化根脉,从而证明了“社会组织引领、社会资源支持、民间推动政府”的香港乡村振兴路径的可行性。
“荔枝窝的保育,可以说是‘城市人的浪漫’。”凌嘉勤补充道,“一个没有什么人居住的村落,却可以保留得那么好,包括灌溉系统也都还在,让城市人衍生了‘是否可以复耕’、‘是否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之后慢慢研究、推动......有个经验很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当我们推动‘城乡共融’时,既要得到村民的理解,也要帮助村民保留他们最珍贵的东西,才能从尊重当中建立信任,才能实现‘共建’、‘共融’。”
北都都会区所需要“共建”、“共融”的,除了“城市人”和“乡村人”,还包括“香港”和“深圳”。“香港的锦田和深圳的福田,都是有故事的!”凌嘉勤追溯清朝初期迁界历史,带出港深合作的渊源和未来:顺治18年,颁发“迁界令”以削弱郑成功等反清复明力量,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30至50里,村社田宅全部焚弃,百姓家园尽失死伤枕藉;直到康熙年间,两广总督周有德和广东巡抚王来任向朝廷力陈百姓苦况,清廷终于允许沿海居民复界;后来锦田乡民有感周王二公恩情,建造书院以纪念及供奉二公,而其他广东沿海居民也有类似纪念举措,例如今天深圳的福田设有报德祠。凌嘉勤强调,北都将会带来非常大的空间形态的改变,使得工作职位和居住人口的分布更加平衡,并令创科产业成为全新增长动能,那就少不了和深圳的协同,才能产生更强的外溢效应。
7月8日,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联合理工大学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等机构举办“北部都会区未来论坛:社区共建与城乡可持续发展”,邀得发展局北都统筹办事处主任丘卓恒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王亚华担任主题讲者,并且聚焦两大主轴: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保育的经验与倡议”: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有效活化乡村、保存文化遗产并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应对未来城乡共融多元需求。讲者包括: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仓东计划发起人谭金花博士、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高级研究员舒全峰博士、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高级研究员戴瑶博士、香港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会联合发起人梁展培博士、纽卡素大学(新加坡)机械设计及制造工程系学位课程总监张俊杰博士。
“文化赋能—香港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剖析北都丰富的在地文化资源,如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共融的核心动力。讲者包括:土木工程扩展署署长方学诚、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客座副教授阮兆辉、中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欧中梁、香港教育大学戏曲与非遗传承中心副总监叶德平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常务委员会主席廖迪生教授。
凌嘉勤强调,论坛不是“讲完就散band”,将延续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十万分一社创论坛”模式——以城乡共融为共识、以文化和创科为支撑,凝聚专业力量,提出政策建议,形成行动项目。邢文威和梁展培则寄语,城乡共融的本质,是让经济动力、文化根脉与生态价值在土地上共生共荣,希望继续与社会各界对话,守护香港的多元价值,创造更美好的共同家园。
论坛详情
日期 | 2025.07.08 (二)
时间 | 9:30am - 1:30pm (登记时间于9am开始)
地点 | 香港理工大学Z座2 楼林植豪演讲厅 (Z209)
语言 | 粤语,辅以普通话
费用 | 免费
参与方式 | 现场参与
截止报名日期 | 2025.07.03(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