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前景广阔 冀政府条例松绑
随着新冠疫情全球大爆发,贯穿医药研发全程的冷链物流成为疫下爆发性增长的行业之一。“以2020年的业务计,我们公司药物冷链(的业务)较去年上升了3,000%。”香港物流协会会员事务委员会主席、其士美亚捷运行政总裁古博诚说,“受疫情影响,海内外运送样本、试剂和疫苗的货量大增。”
承接上文:-70度的复必泰疫苗运输,香港准备好未?
抛开疫情因素,随着中国内地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上升,进口生鲜食品的需求亦出现强势增长,带动冷链物流的需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下称“中物联冷链委”)资料显示,2017至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3%,2019年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5%。香港恒生大学供应链管理学系副教授巫耀荣叹道:“希望可以借着疫苗的机会,打造香港的冷链品牌。要谈市场价值,香港未必高,但内地的冷链市场是‘讲紧’几千亿!”
传统认知的“物流”,只是承担货物运输的职能,算不上是什么高科技、高增值的行业。冷链物流却是一项“科学工程”,因其内里涉及管理、物联网、物理、化学、地理等各种系统知识,以确保产品在生产、仓储或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一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产品规定的最佳低温环境下,以此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损耗。
高增值物流“高”在何处?
冷链物流所面向的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产品、禽肉类、水产品、花卉、加工食品、冷冻或速冻食品、冰淇淋和蛋奶制品、快餐原料、酒品饮料;特殊的商品有药品(疫苗、血液)、化工品等。很多高端产品,如酒品、药品,都面临较大的品质风险,需保持更严苛的条件,运用更多的技术,配置更高的人力质素,其运输过程的风险溢价亦高。
其次,高端产品市场对物流成本的敏感程度亦更低,因而高成本的冷链物流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简单而言,生产商和顾客都愿意向冷链货运代理商支付更高的价钱,以保证品质。
巫耀荣分析,“在供应链管理角度,有个‘总品质成本管理法’,亦即如何通过投资包装、运输令产品的品质更好,这反而能降低成本。”他举例指,假如疫苗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发现后丢弃它,就浪费了宝贵资源。没发现,打进去人的体内,代价更大。这些因‘差劣品质’而产生的成本都比提高运输成本更高。”巫耀荣强调,“从品质管理的角度,香港可以扮演‘品质保证’的角色,优化整个物流产业,以提供高增值服务。”
冷链物流增值点可以有几高?古博诚以其企业所运输的药品原料为例解释,“疫情前,我们也做很多从内地运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药品活性成份)产品出海外的运单。最近商洽的东莞公司,卖一只试管、大概几毫升的产品,就需要几千美元。”API产品是药品发挥效用的主要成份,“没有它,药品就制不出来。”古博诚强调,中国地大物博,有很多API原料需要出口国际,“其要求温控技术高,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产业。”
此外,亚太区的冷链物流市场增长潜力巨大,而新冠肺炎疫情更刺激了该板块的市场需求。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2018年的亚太冷链物流市场约为611亿美元,预计在2026年增长至1,62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13.2%。机构指出,能在疫后维持该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消费者数目的增加、对生鲜食品和先进药物治疗的需求提升。
香港竞争力远逊新加坡
冷链物流的“蛋糕”如此吸引,自然成为不少传统物流枢纽转型升级的目标,新加坡就是其中一个成功迈向高增值的例子。“新加坡的医药冷链起码有超过二十五年(历史)。”古博诚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新加坡政府大力将世界上知名的药厂,包括其研发和生产的公司,都引入新加坡。”
医药产业何以推动物流产业的升级?以新冠疫苗的产业链为例(图一),上游产业为药品包装材料,中游产业为疫苗的研发与生产,下游产业为医疗设备和医疗废物处理,而链接整个上、中、下游产业链的,正是冷链物流行业。
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该国的药物及生物科学产品制造业产值自1995年的13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47亿美元,产值翻了十余倍,其中2012年更达到232亿美元(图二)。随着新加坡的医药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医药品运输的需求亦激增,从而带动了新加坡的冷链物流发展,刺激物流业的基建升级。
高力国际(Colliers International)202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亚太物流的新方向》就指出,“新加坡是服务最完善的亚洲物流市场之一,其A级仓库(Grade A Warehouse,指效率最高、最能压缩仓储成本的仓库)面积是香港特区的近八倍。”报告数据显示,新加坡A级仓库面积为456万平方米,香港A级仓库则只有58万平方米。报告亦指出,新加坡的冷仓占其A级仓库面积的10%,约45.7万平方米,而“冷库租金比普通仓库高一至两倍。”
相较之下,香港被高力国际列入物流仓储服务最差地区的名单。香港的仓库建筑历史平均在十年以上,其月租达到每平方18.6美元;反观新加坡,不但仓库等设施较新,平均租金更不及香港的一半(表一)。同样以“转口”为物流业的主要业务,新加坡的冷链物流行业明显比香港更具竞争力。
过时条例阻吃大湾区“蛋糕”
香港的支柱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占比极低,遑论生物医药这类尖端制造业,故医药冷链行业发展不及行业成熟、服务优质的新加坡亦属正常。然而,这是否代表香港的冷链行业就没有机会?当然不是。古博诚将眼光拓展到大湾区市场:“我近期去拜访深圳坪山区政府,他们现在入驻了600多间生物科技企业,而且有很多药厂。”
深圳坪山只是广东省内发展生物医药的产业群之一。广东省政府在《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加快集聚一批生物科技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省生物产业产值规模突破6,000亿元人民币。据深圳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除广州和深圳外,中山、珠海亦已筹建医药科技产业园(表二)。随着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对药物冷链物流的需求必然大增。
前景虽好,但不代表香港就能轻易食到“蛋糕”。“坪山区政府告诉我,深圳机场在两个月前已经拿到了CEIV(药品冷链认证)了。”古博诚叹道,“我们单方面希望药厂可经香港中转,但人家现在未必需要将货‘拉落嚟’。如果我们不再推进冷链行业,其实就真的会‘长江后浪推前浪’。”
其士美亚捷运控股有限公司早在两年前已经取得CEIV,是香港最早拿到CEIV认证的物流企业,香港机场、货运站等都较深圳机场先获得CEIV认证。话虽如此,古博诚坦言香港的冷链物流依然未能形成品牌效应,“靠我们几间公司讲,根本没有人知。”他寄望政府能将本港冷链服务加以整合及推广至全世界,进一步提升香港冷链之优势。
另外,过时的条例亦限制了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目前,本港作为亚太区物流枢纽之一,有将近四成货物是中转货物。“如果我们想经香港中转管制药品(如吗啡)去其他国家,是不可以的。”古博诚说,“过境而已,不是入境,但条例要求进出口一些药品要申请许可证。”
据香港《危险药品条例》第一附表,常见的危险药物有兴奋剂、催眠剂、安神剂及镇静剂。此类药物在进口时必须具备卫生署发出的进口许可证及进口证明书,同时亦须具备出口国家的有效出口授权书或转运证书。
“都不是入境货物,为什么要证呢?”古博诚举例指,假如海外的付运方希望经香港公司在香港转运管制药品,但若付运企业在本地没有注册公司,便没可能申请许可证,货物自然亦无法入境。“这是七八十年代港英时代的条例了!”古博诚无奈地说,“条例上要‘拆墙松绑’,业界才能加强现有优势,去和内地城市及外国竞争。规条都跟不上,客人就会选择去新加坡中转,不会选香港,因为人家不需要许可证。”他亦强调,若政府未来想将香港打造成为一个医药冷链转口港,业界定必全力配合政府,在不同层面上作出改变。
上文节录自第255期《香港01》周报(2021年3月8日)《从疫苗看冷链:前景广阔 冀政府松绑学界接轨》。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封面报道】别让猜忌毁了“一国两制” 香港需成另一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