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须摒弃“疫苗民族主义” 共同推开抗疫“第二扇窗”
去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国际专家小组的同意下,将新冠肺炎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当时,他就指“这个宣示不是因为在中国发生的事,而是因为在其他国家发生的事”;而WHO亦发表声明呼吁“所有国家都要准备好遏制疫情”。
一年过去,截至上周日(1月31日)全球累计染病人数超过一亿、死亡人数也逾220万。而就在前两日,谭德塞再次发话:“一年之前,我说过世界有一扇‘机会之窗’去防止新病毒的广泛扩散,一些国家听从,一些则没有。如今,疫苗给予我们另一扇机会之窗去控制疫情大流行。我们绝不能浪费它。”他警告:“疫苗民族主义可能会达至短期的政治目标,不过它最终是短视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谭德塞口中的“第一扇窗”,大多数国家都与之失诸交臂,只有诸如中国内地、台湾和新西兰等少数国家或地区能够有效遏制境内疫情。它们遏制手法虽有不同,却同是“隔离措施”的各样变奏。各国之失,不在于没有对策,而在于没有决心有效执行对策。
疫苗与病毒的竞赛
当疫情大流行无法收拾之际,一些人就寄望于自然达致的某种“群体免疫”。例如,当印度上周公布德里第五轮抗体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受检者已有新冠疫苗抗体之时,不少人(包括印度的一些传染病学家在内)也引之为印度每日确诊由去年9月近九万人的高峰逐渐回落到今天大约一万多人的解释,而其卫生部长也根据此数据,宣称国内遏制疫情成功,决定将游泳池、电影院等场所于2月1日以原有容纳人数全面开放。
不过,即使人们愿意接受自然达成群体免疫必然带来的人命损失,群体免疫本身却未必能长久压制疫情,而让病毒自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过程也许更会使群体免疫的策略失败。例如,去年10月有研究指,高达七成人有抗体的巴西亚马逊州马瑙斯(Manaus),如今疫情再次上涨,有初步数据显示其中一部份原因似乎是病毒变种导致原有抗体未能有效抵御。
有见英国、南非、巴西等变种病毒的“趋同演化”现象,不少专家都开始从演化压力入手思考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链依然广泛存在,加上疗法、疫苗、抗体的压力,一方面使疫毒有极多复制机会,当中有可能会出现能抵抗现有抗体的变异,而当此等变种病毒出现,则可以透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而广泛传播开去,造成疫情反复。
如今我们无法有效执行自十四世纪以来施行的隔离措施,以遏制疫情,现代科学带来的人造疫苗正好为抗疫打开了另一扇“机会之窗”。要把握这个机会,我们要做到的是“跑赢病毒”,一边有针对性地以最快最广的方法进行疫苗接种,另一边则在疫苗开发上与病毒变种进行竞赛。然而,正如隔离措施受到政治影响一般,疫苗接种也摆脱不了政治性干扰。
到底疫苗接种遭遇了什么难题?全球各国又应该如何“跑赢病毒”?详细内容请阅《香港01》周报全文。
上文节录于第251期《香港01》周报(2021年2月1日)《各国须摒弃“疫苗民族主义” 共同推开抗疫“第二扇窗”》。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 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