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被约谈背后 “蚂蚁巨兽”遭遇金融监管紧箍咒
“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监管。”中国人经常说,怕什么就来什么,对于蚂蚁集团及其创始人马云来说,两个月前在上海的这一席“肺腑之言”,成为了一个预言。
可以说,过去十年,马云和他的蚂蚁集团改变了中国人用钱、借钱的方式,也改变了中国金融业的诸多游戏规则,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因为支付宝、余额宝、移动支付等诸多产品而改变。走进2021年,对于马云和蚂蚁集团来说,到了需要改变自己的时候了,尤其是让蚂蚁集团走到今天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以及阿里巴巴向来强势的运维逻辑。
去年12月27日,恰逢周末,中国人民银行官网的一则重磅消息,令蚂蚁集团登上了财经媒体的头条。消息指出,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管理和监管部门于12月26日联合约谈了蚂蚁集团,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代表四个部门就约谈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潘功胜在人民银行的六位副行长中排名第二,兼任外汇局局长,他是剑桥大学博士后及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不只是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学者型官员的代表,还拥有长期的国有大型银行工作经验。
此前的12月24日,人民银行网站就“预告”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督促并指导蚂蚁集团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落实金融监管、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要求,规范金融业务的经营与发展。
值得留意的是,12月26日是星期六,并非正常工作日。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对于蚂蚁集团存在的问题,内地金融监管部门当下是“十万火急”,必须“急事急办”,不可再按照机关在平常时期“朝九晚五”的办事作风来处理。12月24日预告、26日约谈、27日答记者问,这一密集的办事节奏,颇有些“互联网速度”的味道。
规模不亚于四大国有银行
蚂蚁集团本身就是靠“互联网速度”起家的公司,并在过去十年依托阿里巴巴迅速扩张业务,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之前首次公开募股(IPO)时的市场估值超过了2,000亿美元。
监管金融科技行业本身就存在诸多难点,何况是蚂蚁集团这样熟悉互联网玩法的“巨兽”,内地监管部门发出的政策讯号可谓不言而喻。在内地,打着“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旗号的公司多如牛毛,但恐怕没有哪一家能有蚂蚁集团这么重的份量。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内地银行监管名词套用的话,今天的蚂蚁集团,仅拿出支付业务一项,恐怕就可以列入系统重要性银行(SIBs)的名单中,但目前这个名单里只有“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
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花旗集团(Citigroup)等大型美资银行“大而不能倒”的现实,让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反思:需强化监管举措,避免一旦出现危机需动用巨额资金去救助这些事关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银行,因此,SIBs就显得更为重要。
跟传统银行相比,蚂蚁集团的主要业务都布局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上。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产品依托于阿里巴巴的各种商业场景,客户用其征信系统来鉴别风险,可以像在银行大厅一样购买基金和保险产品。因此,蚂蚁实际服务的内地客户数量,恐怕并不亚于内地四大银行的任何一家。
很难想像,假如蚂蚁集团的支付宝业务突然因某种原因停摆,对于很多已不带现金出门的中国人会造成多大的影响:用户无法用支付宝进行线下支付,商家无法用二维码(QR Code)收款,习惯了用花呗、借呗来消费的年轻一代,恐怕更如面对“世界末日”一般。
但是,蚂蚁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牌照,也就不可能是SIBs中的一员,按照之前的监管方式,即使明知蚂蚁集团这样的超级平台型公司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工商银行,监管部门却一直无从下手,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监管。
“少数科技公司在小额支付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涉及广大公众利益,具备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特征。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类金融和科技领域,跨界混业经营。必须关注这些机构风险的复杂性和外溢性,及时精准拆弹,消除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去年12月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的这一番话,所指的对象可谓昭然若揭。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蚂蚁集团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第二次被金融监管部门约谈。不过,首次约谈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公布,这引发了海外的诸多猜测,也免不了一些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更多详细请阅读《香港01》周报电子刊全文。
上文节录自第247期《香港01》周报(2021年1月4日)《二度被约谈背后 “蚂蚁巨兽”遭遇金融监管紧箍咒》。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