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专家时殷弘:拜登任期面临两种内部撕裂

撰文: 吴婷
出版:更新:

在特朗普终于在上周二(11月24日)同意启动政权交接流程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副主席王岐山于翌日分别致电拜登(Joe Biden)和贺锦丽(Kamala Harris),祝贺他们当选美国总统和副总统。
同一天,《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中国资深外交官傅莹撰写的题为《中美构建竞合关系是可能的》的文章。该文被认为是中国向美国新执政团队的一次“喊话”,希冀重新激活中美关系。拜登上台后,能否让美国真的“回来”?陷入僵局的中美关系能否再次激活?《香港01》记者就此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

拜登和贺锦丽上台后,必须面对社会严重撕裂的问题。(资料图片/路透社)

时殷弘:时  《香港01》:01

01:尽管拜登以306张选举人票赢得了这场选举,普选票逾8,000万,但特朗普也获得了约7,400万—远超史上历届胜选总统的普选票,即便败选,他执政四年留下的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的“特朗普主义”,还将对美国产生经久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拜登显然很难治愈撕裂的美国。面对数量庞大的特朗普支持者,拜登真的能让美国“回来”吗?

时:投拜登的人会认为,只有拜登才能够拯救美国;投特朗普的人也认为,只有特朗普才能继续救美国。因此,美国社会最根本的撕裂并没有改变,仍非常严重。拜登的民主党政府若要有最起码的政治自信和道德自信,就不得不争取特朗普支持者,才能较为显著地治愈社会撕裂。因此,拜登政府未来的执政必然要在不同问题上绥靖和迁就特朗普的选民基础。但另一方面,拜登能胜选,且未来若想顺利执政,也要依赖民主党激进派的认可和支持。

民主党激进派对于全球治理、多边主义、外交尤其是对待盟国和中国的政策方面,与共和党的民粹派并没有太大区别。所以,拜登身后至少有两大力量在制约,这两大力量,总体来说,在对内政策方面彼此相反。

拜登上台之后可能会局部纠错,比如重新进行中美贸易协议的谈判,逆转中美较高层的外交脱钩,原则上参与全球治理。而其他可能性很小,在极具否定性的对华共同目标之下,中美会在愈来愈多领域发生严重冲突和对抗。

拜登的民主党政府若要有最起码的政治自信和道德自信,就不得不争取特朗普支持者,才能较为显著地治愈社会撕裂。(资料图片/路透社)

01:除了拜登在美国内部要面临的两大力量制约外,在对外方面,共和党似乎也正在利用仅剩的时间给民主党制造问题,尤其给中美关系制造问题和障碍。蓬佩奥(Mike Pompeo)此前就公开表示,台湾从来不是中国的一部份,相当于直接否定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Three Joint Communiqués)。除了台湾问题,共和党还会在哪些方面给拜登将带领的民主党政府制造问题和障碍?

时:今年6月份以来,美国共和党反复宣告,颠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共和党的对华共同目标。在军事阵线上,不断加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力,推进构建印太十国联盟,甚至是印太十国军事同盟。

与此同时,在香港、南海、新疆和西藏问题上,针对中国人权现状和宗教现状的法律制裁还在继续。另外还有更大程度的高科技脱钩等也都在继续或深化。

可以预料未来近两个月内,共和党残余政府仍旧会继续“对华超鹰派”方针,甚至会变本加厉。要在两个月内做出重大危机性行动,也就是军事行动,时间显然不够。无论是通过法律程序、动员社会舆论,协调本党本派,时间都不够。特朗普当前的心理状态很沮丧,基本不想做事。受以上条件制约,未来两个月内,在中美关系方面,共和党残余政府发动重大危机性事件的可能性明显降低。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此前公开表示,台湾从来不是中国的一部份。(资料图片/Getty Images )

虽然共和党政府还在强化美台互动,但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威胁要公开废弃传统的“一个中国”政策。美国多年的台湾问题政策还在继续,也就是坚决反对并且阻止台海任何一方在未遭挑衅的情况下改变现状。

所以,根据以上预估的原因,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仍然会继续“切香肠”,甚至“切大片香肠”,但公开废弃传统“一个中国”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台湾问题的危险日益增进,但在台湾地区引爆中美之间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最大的制约是,中美都认识到,两个大国的军事冲突绝对不可取。双方都不想打仗,但不排除一些因素,使得事态有可能升级为军事冲突。所以,既不能低估台湾问题的危险性,也不能高估其危险性。

至于时殷弘教授对于拜登胜选后欧洲盟友的看法、国际反华阵线崛起等的分析,请阅读《香港01》周报电子刊全文。

上文节录自第24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1月30日)《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 时殷弘:拜登任期面临两种内部撕裂》。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42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施政报告》有心无力 339位“AO党”该担何责?

独家专访“金融沙皇”任志刚: 货币创造功能不应落在商业机构中

专访港大新晋经济学教授邓希炜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业化”

刘鹤高调提“零容忍” 中国金融改革必动真格

疫情持续扰乱粮食供应链 复兴本土农业提上日程

中国航天史上最具挑战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五号升空:载人登月的超前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