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是天堂.影评】写尽故乡与异乡 哲学思想不过时

撰文: 寇斯珮
出版:更新:

时间真的转瞬即逝,眼看伊利亚苏里曼(Elia Suleiman)已经年届六十,不经意已经十年磨一剑,上次《时光依旧》问世时已经是2009年。前作是导演“巴勒斯坦三部曲”的完结篇,不禁也让人好奇,新作将去向何方呢?苏里曼用作品回答了这个疑问:大概会去天堂吧。

本片为伊利亚苏里曼(Elia Suleiman)自编自导自演之作。(《那里是天堂》剧照)

作品一拍拍了十年,拍到欧洲国家都开始接受巴勒斯坦的国家身份。《那里是天堂》(It Must Be Heaven)姗姗来迟,其中的哲学思想却不过时。苏里曼自编自导自演,甚至根本就演自己—一个四处寻找投资的巴勒斯坦导演。夫子自道的不只是电影创作者身份,更是身为巴勒斯坦人的自我认知。电影大概分为三节,分别以巴勒斯坦、巴黎和纽约为背景,写尽故乡与异乡。作品在康城参展深受影评人欢迎,获得了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本片充满了“此地与别处”互相衬托的哲学意涵。(《那里是天堂》剧照)

十年显然不会改变苏里曼,他的影像依然沉稳,大量使用固定镜头,摄入他看到的一切。苏里曼自己扮演一位沉默寡言的人,但周遭偏偏嘈杂又喋喋不休。他把摄影机摆在一边,正好冷眼旁观。这种风格与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爱用的固定镜头好有一比。安德森戏谑人间百态,着重看的是世情,苏里曼却显然是要政治化地讲述生活。

+4

《那里是天堂》充满了“此地与别处”互相衬托的哲学意涵。第一部份男主角在家乡闲散度日,爱在城镇街道中看市民生活,面对邻居的放肆和凄凉晚景也都不置一辞。尽管有强烈的寓言意味,又刻意略去了一些什么,像是只在讲民生议题。第二部份巴黎的拍摄,突然把恍如世外桃源的阿拉伯乡镇连结到了当代社会。苏里曼置身在《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一般的打卡场景……

上文节录自第239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1月9日)《《那里是天堂》写尽故乡与异乡 哲学思想不过时》。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39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报道】美国大选扯下民主遮羞布 还有什么值得香港趋之若鹜?

一个令拜登不太满意的结果 蓝色巨浪变浪花

特朗普选举输了 特朗普主义赢了

梦起.梦灭 漩涡中的中国赴美留学生

暴风雨后的《施政报告》 林郑月娥的政绩大考

传媒查册关乎公众利益 政府如何平衡私隐权与知情权?

因言获罪还是裹挟舆论? 蚂蚁上市风波的两种叙事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