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当说书人分饰13个角色 张艾嘉︰与后辈合作有新启示

撰文: 齐因
出版:更新:

张艾嘉坐在面前,一身天蓝色的纱裙,画着淡妆,大眼睛扑闪扑闪,暖融融的目光笼罩,不时爽朗地开怀大笑。
大家都叫张艾嘉“张姐”。说起来,她算是最早为我们塑造“知性美”的演艺人士,样貌虽非艳压群芳,却久难忘怀她的浅笑。演员、歌手、导演、编剧、监制、作家⋯⋯十八般武艺,似乎都被她那从容恬淡的笑容化解,青春常驻的秘诀,或在于67岁仍保有好奇心,她的最新尝试是与进念.二十面体合作,在灵异题材的剧场作品《魅》中扮演说书人。

10月初,张艾嘉执导的新电影《世间有她》刚刚杀青,又投入新的剧场作品《魅》的排练工作,紧锣密鼓的时间表,年轻人都望尘莫及。

张艾嘉与古典钢琴演奏家严俊杰(右)及进念.二十面体合作,在剧场作品《魅》中扮演说书人。(进念・二十面体提供)

经历第三波疫情的冲击, 将于本月23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演出的《魅》,为台上台下都带来新挑战。《魅》是去年由张艾嘉与台湾金曲奖最佳古典演奏奖得主严俊杰、古典音乐乐评人焦元溥联手打造的《暧魅》的“改造版本”。由于疫情阴霾犹在,不但剧院仅开放一半座位,而且,部份工作人员不便来港,必须克服技术上的问题。

所以,在香港的舞台空间由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胡恩威进行舞台影像设计,这位舞台科技先锋导演运用多媒体光影,安排钢琴家严俊杰在台北远程实时弹奏,张艾嘉在香港舞台上同步以声音出演,跨越港、台两地空间,重新演绎《暧魅》的台湾X香港版本《魅》。这不仅考验彼此默契,更须排练磨合,用她的话说,两人“像牛郎织女般天各一方”,也跟《魅》中五段灵异故事的主题异曲同工,都是古典音乐里,爱而不得的唯美传说。

说书人:寻找声音的角色情绪

这不是张艾嘉第一次与鬼戏结缘,去年她与林奕华合作舞台剧《聊斋》,改编蒲松龄《聊斋志异》,讲述现代生活中,不得志的作家蒲先生(王耀庆饰)与App上的聊天对象胡小姐(张艾嘉饰)的情愫;再回溯,早在1979年,胡金铨导演的《山中传奇》,取材自宋人话本《西山一窟鬼》,她和徐枫都演女鬼,想抢夺书生(石隽饰)抄的大手印佛经。

几次演鬼,还都是浪漫的“非主流好鬼”,张艾嘉说,“好好玩”,与不同导演合作,他们对鬼魅题材的好奇,更让她觉得,鬼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有相似之处,“有时候,我们觉得人的世界实在太不可爱了,所以可能在那个世界里找到更多逃避空间,正是因为对人的世界的不了解,鬼的世界才可以给你一种更浪漫的思考方式。”

在参与剧场演出之前,她坦承自己对古典音乐的认知几乎为零。八年前与严俊杰合作《蕾诺儿》,她发现,古典音乐绝非过时,其实就是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锁在固定的三分半钟,差不多的歌词和情绪,意义有限,失去了想像空间,“所以,我们常常听来觉得闷,听完就不记得讲了什么。”对古典音乐,张艾嘉认为,不要害怕,有足够的好奇心多试几次,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其中丰厚的情感,收获美的体验,“流行音乐一定是为了迎合现代人,就连饶舌也在不断改变,但慢慢听多了古典,也会对流行音乐有新的要求。”

与严俊杰再携手,在《魅》中,除了有拉威尔《夜之加斯巴》 、圣桑《骷髅之舞》 、李斯特《巡礼之年第二年:意大利》等古典音乐大师经典,张艾嘉更一人分饰十三个角色。

她的目标,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以声音变化捕捉每个人物的情绪和个性,甚至让观众想像他们的身型、高矮、年龄、容貌,如何做到?“跟人家吵架时,你声音是不是变得比较高尖;感冒时声音是不是比较低哑,声带可以有很多变化,嘴巴的空间也很多,用鼻子讲话鼻音会重,腹腔讲话会带出更多回音。”她以不同发音逐一示范,信手拈来。

张艾嘉在《魅》中更一人分饰十三个角色,钢琴家严俊杰则演奏拉威尔、圣桑、李斯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经典。(进念・二十面体提供)

谈合作:从后辈身上汲取养分

提起近年少有的几次幕前演出,陈胜吉的《分贝人生》、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林书宇的《夕雾花园》,以及刚刚接拍、以香港的霓虹灯为线索的《灯火阑珊》,部份是新导演作品,小成本制作,酬劳微薄也在所不惜;贾樟柯《山河故人》里,她与1993年出生的董子健饰演一对相差40岁的恋人,大尺度的吻戏床戏,被喻为年度最有型忘年情侣档;在《魅》的合作中,当50后的她,遇上60后胡恩威、70后焦元溥、80后严俊杰,是典型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合作之初,焦元溥也问过她,为何会答应这个陌生的、付出与酬劳完全不成比例的邀约?她的回答是,“我总是想做没有做过的事,迎接尚未遭遇的挑战,学习未获得的经验与能力。”

张艾嘉与1993年出生的董子健于《山河故人》中饰演一对相差40岁的恋人。(《山河故人》剧照)

张艾嘉不喜欢以单一的演员、导演身份标签自己,她自视是个业内工作者,本分就是接受一切新事物并热爱它们,新的演出形式、新的演员、新的导演,都是她要拥抱的对象,何况,她从年轻时就热衷当伯乐,发掘千里马。26岁与友人合组比高电影公司,她投资许鞍华导演处女作《疯劫》;30岁在新艺城任管理层,她力挺杨德昌拍文艺片《海滩的一天》。

她是喜欢和后辈合作的人,能在他们身上汲收养分,“有时候演戏演久了,难免落在某个俗套里,他们能给我新的启示”,拍完《念念》后,顶着才女名衔多年的她,终于出了首部文集《轻描淡写》,文如其题,不是写娱乐圈的八卦秘辛,而是分享拍电影时的灵感笔记,“人生有太多东西是我们不了解的,然后突然间你又有了新的了解,我喜欢把这些跟年轻人分享。”她解释,她也爱到校园演讲,和年轻人产生思想碰撞,在台湾,她成立果实文教基金会,与中学生打成一片。

2018年,张艾嘉与游晓颖(右)凭《相爱相亲》夺得金像奖最佳编剧。(资料图片/陈顺祯摄)

后浪滚滚之际,作为过来人的她,也有自己的忧虑。一方面,对于年轻导演,“戏院愈来愈少,好档期被美国大片霸占,我们的地盘在哪里呢?培养新人导演,他们的戏去什么地方上(映)?能够上多久呢?政府是不是应该有新的想法,让整个华语电影有更好的出路呢?”她连串的发问,语气难掩焦急;另一方面,对于年轻观众,“我们当然希望《魅》能吸引年轻人来看,但也清楚,可能有某种脱节。”她坦言。

大众和小众之间,是个暧昧的纠结点,她引述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伊丝.葛绿珂(Louise Glück)的感言,“有人说葛绿珂的诗歌不受大众欢迎,她说,‘我的读者虽然小众,但他们都是非常热情的。’可能我们的观众不是大众,但来看的人真的想看点东西,走的时候也带点东西走,这已经是很快乐的事情,也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一席话,显然适用于《魅》的观众,也适用于张艾嘉作品的拥簇者们。

有关张艾嘉分享做导演、论家庭的看法,请阅读《香港01》周报电子刊全文。

齐因
主修文学和性别研究
喜欢文字工作

上文节录自第236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0月19日)《张艾嘉:当大家都在后退,就是我进的时候》,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36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押后《施政报告》背后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

香港在“双循环”格局中担要角

中央连掴港府几巴掌 请林郑班子做好“港人治港”

公开调查 明晰理据 “钉牌”纵有理 教局须服众

疫症时代 两岸三地美术馆伺机变阵

染疫特朗普亲当“白老鼠” 单株抗体疗法乃“通往疫苗桥梁”?

政治光谱两极化 美国第二次内战的隐忧

张艾嘉:当大家都在后退,就是我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