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座谈会释放的信号 对话陆铭:中国经济危与机并存

撰文: 吴婷 安震
出版:更新:

虽然随着有序复工复产,中国经济有所回升,但仍充满很大的不确定性。值此之际,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提出,也被赋予了一层“绝地求生”的意味。围绕中国经济,《香港01》记者日前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陆铭受邀参加了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且为习近平九位智囊中最年轻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中国经济正面临“此消彼涨”,当外贸盈余这个部份的贡献下降时,“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外贸盈余)其他两个部份的贡献应该上涨。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已有所回升,但仍存在不确定性。(新华社)

香港01:您受邀参加了日前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如何理解最近被多次提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陆铭:首先,应该说官方借着这次座谈会,对于社会各界如何理解“双循环”作进一步的阐述。在这之前,国际社会包括国内可能都会有一些自己的认知,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提出“双循环”是因为国际环境恶化,包括中美关系恶化,经贸领域会受到一些冲击,所以“双循环”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想法。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接下来开放程度要下降。我认为这次座谈应该是比较清楚地回应了这样一种看法,习近平明确说中国要坚持改革开放,讲国际国内“双循环”,并不是放弃国际循环,而是说两个循环要相互促进。

所谓的“此消彼涨”,我理解应该主要看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贸易盈余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来讲,贸易的顺差是构成GDP正向贡献的,如果贸易是逆差,则对GDP造成负面影响。中国在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一直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之前,贸易顺差最高的时候,对GDP的贡献高达9%,但这对于中国经济来讲未见得是一个福利最大化的做法,这说明外向型的经济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国内需求,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中国的贸易顺差对别的国家来讲就是贸易逆差。

事实上,经过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中国正在逐步形成所谓国际国内两个循环,并以国内循环为主的经济结构,尽管这一概念今年才明确提出来,但其实这种逐步转变早就开始了。

陆铭认为“双循环”一直都存在于中国经济中。(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陆铭:经过十多年的调整,今天中国的贸易顺差对GDP的贡献已经降到1%以下,也就是说,国际收支大约处在平衡的状态,这是回归常态的过程。所谓“此消彼涨”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外贸盈余(净出口)中,外贸盈余这个部份的贡献下降,其他两个部份的贡献应该上涨。如果我们比较宽泛地把消费和投资都理解为国内需求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近几年中国国内需求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上升了。

第二个解释,我们可以观察另外一个指标—贸易依存度,它是进出口总额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由于中国加入WTO实现了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的外贸依存度曾经超过60%,从国际可比的指标来看,外贸依存度在一些比较大的经济体,通常为20%至30%。

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小的国家比如新加坡,很多东西没法自己生产,所以外贸依存度很高,但是大的经济体自给自足能力比较强,外贸依存度应该比较低。所以目前,由于内需的增长,对外贸的依存度开始下降也是一个正常的调整。

陆铭认为,未来中国会出现制造业出口加工贸易逐步被服务业替代。(新华社)

陆铭:第三个原因是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要素禀赋有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高,当前中国服务业在GDP和就业当中所占的比重都已经超过制造业了,但如果和其他发达国家历史同期相比,我讲的历史同期是当他们的人均GDP达到今天中国水平的时候,中国的服务业比发达国家历史同期低10%左右。而大多数服务业的特点是不可贸易的,是由国内供给来满足的行业。

未来中国会出现两个力量,一个力量是结构调整,原来中国高度依赖的制造业出口加工贸易会逐步被服务业替代,这可以概括为经济结构自身要调整;另一个力量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服务业占比还会进一步提高。这两个因素加起来以后,就会导致我们所讲的内外循环。

上文节录于第233期《香港01》周报(2020年9月28日), 文章原题《习近平经济座谈会释放的信号 对话陆铭:中国经济危与机并存》。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33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故事】新自由主义危机四伏 别被经济排名牵着走

单凭审核教科书 就能解决通识教育的问题?

从左右逢源到左右为难 汇控对港启示录

解放军军机频频飞越 “台海无中线”到底是什么概念?

张爱玲百岁冥诞 只是当时已惘然

种族之火蔓延城外 特朗普“制造恐慌” 拉拢巿郊选票

香港寓示新自由主义理想的失败

《夺冠》背后的联想 新体育经济改变运动员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