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者上网.影评】遗害甚深的监控设计 逐步摧毁美国年轻人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网上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近年野心不小,重本投资剧集与电影,先于艾美奖(Emmy Award)将多年霸主HBO拉下神坛,后又剑指荷里活众多电影公司,早前行政总裁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亦表示希望可以在动画制作上超越迪士尼,最近更传以至少1.5亿美元高价签下高调脱离英国皇室的哈利夫妇,动作连连。最近一套刚上映的纪录片《愿者上网》(The Social Dilemma),更惹来不少热话。
撰文︰池逸知

本片在开首就引用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话:“影响凡人生活的巨大体系必定有害。”(Nothing vast enters the life of mortals without a curse.)为其忧心忡忡定下基调,其主旨是探讨社交媒体的兴起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害,透过访问前Google的设计伦理师崔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以及多位矽谷科技公司的前员工,包括发明like按钮的Justin Rosenstein、曾任职微软的“虚拟实境之父” Jaron Lanier等,以不同层面探讨监控资本主义(surveillance capitalism)、数据探勘(data mining)、手机成瘾等连串问题。当中亦以戏剧形式穿插当中,讲述手机及社交媒体的崛起,如何将一个个普通不过的美国年轻人逐步摧毁。

纪录片《愿者上网》主旨是探讨社交媒体的兴起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害。(Netflix图片)

巧妙设计引导用家成瘾

在本片的前半部份,主要点出上网成瘾的问题。社交媒体每个看似理所当然的设计,其实都经过精心策划。在矽谷工作的工程师每每绞尽脑汁,希望用家可以投放生活(甚至生命)中更多时间在其平台之上,最好就犹如时间黑洞般,一旦被吸进之后就永远出不来。哈里斯形容:“历史上从未出现过50多位设计师可以作出对超过20亿人有深远影响的决定,而他们多是白人、男性、25至35岁左右。”

以Facebook的动态墙(News Feed)为例,Google前经验设计顾问(Experience Design Consultant) Joe Toscano剖析,用家每次向下拉就会有更新,最新资讯总会在最上,每次如是,永不落空,其实是用上心理学中“间歇正增强”的原理,犹如赌场老虎机般,让用家每时每刻都以“不知下秒会否中奖”的心态,将潜意识习惯植入大脑,醉心其中,不能自拔。这无疑是巧妙结合人类的心理机制,只是用家不自知而已。

观看《愿者上网》后,不少人纷纷表示想立即删除社交媒体帐户,从此弃绝社交平台。(《愿者上网》剧照)

说到“用家”,纪录片引用一句“只有非法药物及社交媒体会称其顾客为‘用家’。”(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call their customers “users” : 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正暗示其让人上瘾的程度,极为惊人地相似。

此外,除了投入太多时间,亦衍生青少年忧郁症和焦虑问题。哈里斯指出,在演化机制下,人类开始在意其他社群同胞,这对于在社群中生存甚为重要,但尚未演化至在意一万人的想法,或者每隔五分钟就要社会认同,但在社交媒体横行的年代,数字的跳跃正是如此,人类根本未有足够机制适应巨变,结果就是孩童成长过程中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

+2

根据美国数据,因自残而送院的少女数目在2011年前较稳定,但在2011至2013年间开始上升,继而大幅上扬,比过往都要高,甚至有逐步低龄化至11岁以下的趋势,矛头直指社交媒体如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YouTube的诞生以及在手机上普及。

讽刺的是,一众科技公司的高层及工程师均禁止自己的小朋友使用手机或社交媒体…

池逸知
流连于光影世界的90后

上文节录于第23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9月21日), 文章原题《《愿者上网》遗害甚深的监视资本主义》,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32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故事】当法治遇上政治—傅华伶与陈祖为对谈 如何跨越央港话语鸿沟?

从沙中线剪短钢筋到新信号系统延迟启用 “吹哨者”论港铁管治之恶与坏

收拾特朗普留下的外交烂摊子 拜登如何重塑美国的全球形象?

全球零售静待“疫”转胜

迪士尼仍是最后赢家 混血《花木兰》缘何不讨好?

“三只小猪”的启示 新版脑机介面欲藉“猪脑”翻身

想像中的世界 疫后旅游之道:假装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