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双语教学何以惹争议 教育新政合理 落实需要智慧

撰文: 孙飞
出版:更新:

上周四(9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党组会议,党组书记布小林传达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早前“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称,“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说法,与当前内蒙古正在推行的一项教育领域改革新政及由此引发的一场社会风波不无关联。

据悉,内蒙古教育厅在8月末印发了《全区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实施方案》,要求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当地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简而言之,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和语言。

一些内蒙古人对此项改革表达了不满。网络中传出的视频画面显示了当地人集体抗议、抵制入学、高呼蒙语的场景。在众说纷纭、复杂难辨的资讯流背后,这场风波究竟因何而起,官方与部份当地人又在争什么?

+1

文化幌子下的福利之争

中国境外网络里正在持续传出内蒙古当地人表达不满的视频画面,部份西方媒体习惯性地抛出了所谓“文化灭绝”、“种族灭绝”等骇人听闻的字眼。其实,这项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与内部团结的教育政策,在任何国家都有着理所当然的正当性,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地方与族群特色,但随意使用“灭绝”这类字眼则明显是言过其实了。

且看看这次教育改革的内容,当局只是将原来小学二年级起开设的《汉语》课程改为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国家统编《语文》课程,初中一年级将原来《汉语》课程改为国家统编《语文》课程。语文、政治、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全面推开后,民族语言授课中小学其他学科课程设置不变,使用教材不变,授课语言文字不变,蒙古语文、朝鲜语文课时不变。也就是说,并没有所谓的“灭绝”行为。

网络所传视频画面里的抗议人群主要由学生和学生家长组成。一些观察者分析,抗争者表面上谈论的是“文化”、“民族”,其实更关心的可能是教育领域的一些“福利”。

2016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和展现了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在教育领域所享有的一系列“福利”。

其第七条称,“自治区对民族教育实行财政优先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和民族教育机构的发展需求以及办学经费的稳定增长。”而其第六章“投入与保障”部份的第37条至第45条则具体列述了由地方财政纳入、承担、拨付、倾斜、补贴、保障的多种事项,包括蒙古文教材、教辅资料、图书、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或编译、审查,都须实行财政补贴或资金保障。

在高考方面,内蒙古也有侧重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如内蒙古政府官网在此次教育改革正式落地前的8月31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所列述的“高考加分、单列招生计划、单独划定录取分数线、设立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协作招生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在同样竞争激烈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方面,内蒙古每年从计划总数中划出不低于15%的岗位,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

内蒙古一直奉行双语教育体系,可以使用蒙语教材和教学。(微博@呼伦贝尔额尔古纳)

由此可见,内蒙古教育系统对本地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相当大,而其关键指标就在于其民族身份、教材和语言。尽管正在推行的内蒙古教育新政未曾抵销这些扶持政策,却或许被当地人认为释出了讯号,将来可享的“福利”可能会愈来愈少。这可能正是学生和家长们有所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场教材风波本质上是教育利益、高校资源之争,而不是民族之争、文化之争。

上文节录自第230期《香港01》周报(2020年9月7日), 文章原题《内蒙双语教学何以惹争议 教育新政合理 落实需要智慧》。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30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三权分立”之争不断翻炒 沉迷想像岂会变成事实

为何要建方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

深圳定公屋目标 港府一味拖字诀

内蒙双语教学何以惹争议 教育新政合理 落实需要智慧

从班公湖对峙看中印冲突的战术讯号

两岸三地影视沉浮 “香港制造”能否触底反弹?

踏出疫境第一步 迎接不一样的开学日

疫情重创中西部 四年承诺一场空 “被遗忘的美国人”再被遗忘

看别人进食感幸福? 剩食背后的“吃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