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首部电影公映 《八佰》要抗战 更要救中国电影业

撰文: 李照兴
出版:更新:

半年未入过电影院,走进《八佰》的放映现场,原本以为是五成上限入座(隔位而坐),却发现竟然全院有近八成满。正式公映首周末,连上周预映的票房,超过10亿元(人民币,下同),如何看来都是几近休克边缘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活命丹。由于没说明的原因,该片被抽起超过一年,传说中经过一百处重剪,加上电影题材本身的争议性,以至2020年以来没有新大片能与它比较─全中国电影娱乐话题焦点,一下子都落在《八佰》了。

现今公映版本和去年上海电影节版本作比较,到底删改了什么?特别是之前最惹猜测的一段:如何处理片中高潮一节,即中华民国国旗问题?以至与两部同题材旧作比较,新版讲述抗战故事时有没有作新的处理?放诸当下环境,《八佰》的公映对中国影市及社会意味着什么?─种种疑问都成了这话题作的基本好奇点。

《八佰》票房报捷,成为几近休克边缘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活命丹。(视觉中国)

8月21日在中国内地公映的《八佰》,说的是1937年日本大举侵华,淞沪战事(又称淞沪会战)打至上海,日军扬言“三月亡华”,其时国军宣告西撤,留下最后一队孤军拖延日军行进,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事迹。

历史上,这战事那么出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位置及广泛的宣传。这可算是最带戏剧化场景的特殊性使然,在于那特定时空,上海城区管治实为四分五裂,有法国租界,也有多个西方国家共管的公共租界(被称为孤岛时期),以及租界以外仍由中国管治的地区。只是一条苏州河不到一百米之隔,由于日本不敢乱动有各国在场的公共租界(国军选址守仓也看中日军不敢动用大型武器攻坚,可能波及对岸驻华外国人),于是,一面是公共租界的歌舞升平,对岸则是华界四行仓库战火连天。所以电影也说,一面是天堂,另一面是地狱。

这场守卫战有另一个名字让它广为人知:八百壮士(800只是当时想误导日军的数字,实为约423名战士加将领)。拍成的电影《八百壮士》,先后有1938年版(上海拍摄,应云卫导演,袁牧之主演事件中的主角指挥官谢晋元)和1975年版(台湾拍摄,丁善壐导演,林青霞饰演送旗女童子军杨惠敏,柯俊雄饰演谢晋元)。值得一提的是,袁牧之其时作为左翼文人、演员及导演,筹拍近乎新闻事件的战争片隔年推出,当时并未获国民党支持,这反而决定了后来这事迹得到共产党较大的认可。

+2

争议声中的青天白日旗

由于去年一度排在暑假档期上映又被抽起,坊间一直疑惑的是,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其中一个重点臆测,落在电影的“政治正确”问题:它将如何处理国民政府的抗日态度,有没有美化了国民党?以至更具象的:怎样处理电影中的高潮情节,即童子军杨惠敏冒险把青天白日旗带进仓库,翌日由守军在天台上高调升旗的场面─这支在当今内地仍需遮遮掩掩的旗帜,如依原情节拍摄,少不免会惹来争议。

那大可先释疑这民国国旗在片中的命运。那是流传中八百壮士故事中最激情催泪的一幕。说童子军杨惠敏为振奋士气,漏夜游水带着中华民国国旗渡过苏州河,留守将领决定早上在楼顶升旗,给全世界及租界的所有人看到,以示日本不能如之前所言轻易攻陷四行仓库及上海。现版本所见,大致上升旗和保卫旗的场面都有保留,青天白日旗亦能见着,当然没有1975年台湾版本那样的特写及细节处理,主要是远景较模糊的呈现。

童子军杨惠敏为振奋士气,漏夜游水带着中华民国国旗渡过苏州河,留守将领决定早上在楼顶升旗,给全世界及租界的所有人看到,以示日本不能轻易攻陷四行仓库及上海。(《八佰》剧照)

这可能也是最初的争议焦点所在。在当前内地立场而言,八百壮士本来就是一个擦边球的故事,正面处理国民党抗日事迹,从来都得踩平衡线。因为现在中国对抗日战争历史论述,一直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说法,前者指国民党领导的大型战争正面战线,敌后战场则指由共产党领导的小型游击战。容许在民间流传较广的正面战场战事,即为台儿庄和四行仓库两战。

今天到上海四行仓库的纪念馆,还能看到复刻当年战火炮痕的大墙,以至毛泽东对八百壮士的评价。有塑像重现了传闻中杨惠敏送旗给谢晋元的场面,以至谢晋元的各种手写便条。历史影像讲述着当年守军的惨烈战况,那些仿制的军用物资武器,尝试还原当年实况,证实了这支德系器材部队的传说并非讹传(不少军事迷奇怪守军的头盔竟然是二次大战时的德式)。

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的墙壁,复刻了当年的战火炮痕。(视觉中国)

这说明有鉴于历史上,其实有共产党高层的“加持”,所以,虽说一开始八百壮士是取材大胆,但从另一层面上看,它其实也是在安全的计算之中。电影的政治敏感度挑战,实为如何安全地把“美化国民党”这较窄的角度,转化为中华民族决心共同抗敌的更阔角度……

李照兴
长驻京沪的知名文化人

上文节录自第229期《香港01》周报(2020年8月31日), 文章原题《曾遭撤档,疫后首部商业巨制公映 《八佰》要抗战 更要救中国电影业》,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29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封面故事】深圳持续改革动作频频 经济融合 香港唯一出路

深港走过不同的四十年 向往深圳“未来之城”

深圳在跌撞中“螺旋式”前进 香港还能凭“死好命”走多远?

全民检测 人人有责 拆解反对者两大伪命题

试射“东风”密集军演 特殊时期中国军方对美展示强姿态

藏在四次经济会议中的习式密码 中国高层政治进入“聚焦经济”周期

疫情下的劳动者们 为生计徬徨 陷健康风险

私院护士:继续当前线士兵

孤岛战乱生存记:也门索科特拉岛命运多舛

从爱奇艺到淘宝台湾 蔡英文上演形式主义封杀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