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为什么香港必须力争“清零”?|香港新方向

撰文: 香港新方向
出版:更新: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从7月初进入第三轮爆发以来已过去一个月,每日确诊人数仍维持在近百人,确诊总人数已突破4,000大关。香港特区政府从7月9日至8月初先后5次收紧防疫措施。然而,严厉的社交隔离措施虽有必要,但显然不可长期持续。即使第三轮爆发可以如香港研究机构所预测的那般,在8月底逐步受控,但无论是民众心理,还是社会经济,均已经无法再承受类似规模的新一轮疫情冲击。
“香港新方向”认为,港府必须放弃过去以“控制疫情在低水平”作为目标的抗疫策略,明确以“清零”作为抗疫目标,才是对香港整体最有利、最正确的选择。

,香港新冠肺炎每日确诊人数仍维持在近百人,确诊总人数已突破4000大关。(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新冠病毒刚出现之时,各国科学家、公共卫生专家及政策决策者在对待疫情防控的策略上,出现过不同的意见,也有过不同的选择:包括香港在内的大部份国家和地区选择了通过堵截(contain)等手段,尽量平缓感染曲线(flatten the curve),以求疫情不会令医疗系统和经济生活崩溃;而中国内地、澳门及纽西兰等地,则在堵截之上,选择通过主动大规模检测找出潜伏感染者,务求将病例迅速“清零”;早期的英国和瑞典选择了“群体免疫”的试验,但英国很快便放弃这条路,并在最近正式宣告“群体免疫”策略是“错误的决定”;而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曾经呼吁民众将新冠肺炎“当成流感就好”,现在美国人民仍在为当地摇摆不定、缺乏协调的防疫措施,付出沉重的代价(每日新增仍在6万以上,累计死亡已经超过16万人)。

以防疫成效来看,把“清零”作为目标的国家和地区,大部份已经能够恢复社会的正常运作,即使出现区域性的反弹(如北京、新疆等),只要继续以“清零”手段主动找出感染链条,也很快便能够受控。而纯以堵截为手段的国家和地区,虽能达到阶段性的成效(例如香港在5至6月也基本受控),但一旦出现反扑,又会很快陷入爆发式的全面传播(近期的香港和澳大利亚)。

纽西兰的疫情防控卓有成效。(网上截图)

为何针对新冠肺炎的防疫,“清零”是对一个社会最优的公共卫生政策选择?香港新方向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新冠病毒传染性高 本地医疗负担重

根据美国免疫与呼吸系统疾病中心的研究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种非常容易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可持续传播的病毒类型,传播性远高于流感。香港疫情反弹的最明显的特质就是速度快,7月9日新增病例为42宗,十日后的7月19日,便已高达108宗。如果防控速度跟不上病毒的传播速度,就会迅速造成医疗资源的紧张。香港在连续数周的个案增长后,便已出现了因为病床紧张,患者在确诊后未能及时安排入院的情况。最高峰时,有超过200位确诊者需要滞留在家中等候入院,有确诊者甚至需要苦等两周后才能接受治疗。医疗资源短缺,医护人员不足,不仅影响新冠患者接受救治,而且影响普通市民就医看诊。所幸香港终于在最近启用了位于亚洲博览馆的“方舱医院”,实现轻重症分流,终于令新症难入院的情况有所改善。

长期抗疫疲劳战 越战越差

香港在3月经历第二轮的新冠疫情高峰。当时特区政府出台的抗疫政策与目前的政策大同小异,以加强各项社交距离为宗旨。疫情在4月底得到控制,前后持续时间为一个半月。为何第三轮爆发中同样的政策却效果甚微?从前线医务人员、业界到普通民众,长期抗疫出现疲劳现象,很多人不想重返严禁状态,更有人对抗疫产生麻木,防疫意识松懈。加之医疗资源压力使医护人员身心俱疲,经济长期低迷打击业界。同样的政策在疲惫的社会状态下,已然失去执行效力。政府如不转换思路,改变方式,抗疫之路只会反反复复、越拖越久。

长期抗疫出现疲劳现象,很多人对抗疫产生麻木,防疫意识松懈。(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群体免疫”是童话

上海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是内地知名的防疫专家,曾在疫情最严峻期间为欧洲各国提供技术支援。张文宏医生最近的分析提到,以普通流感为例,要避免流感流行,达到群体免疫,需要民众接种流感病毒疫苗的比例达到90%,保护率为60%方可实现,因为病毒始终存在变异的可能性。而在自然感染的状态下,群体免疫的感染率要达到50%,试问我们是否可以承担相对应的后果?以实施“群体免疫”防疫措施的瑞典为例,该国病死率一度达到百分之十以上,而直至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资料显示瑞典已达致群体免疫。而西班牙有30多万人感染,死亡人数将近3万,群体免疫率也仅为5%。因此,如果连流感在有疫苗的情况下尚且很难达到群体免疫,那寄希望于新冠病毒在自然感染状态下,可以压低感染人数以逐渐达致群体免疫,可谓天方夜谭。

低增长案例≠安全

从全球对抗疫情来看,许多国家不追求“清零”,而是期望将每日增长个案降低,控制增长速度,这一思想带来了许多隐患。以日本北海道为例,2月下旬北海道成为日本第一个因新冠疫情而进入紧急状态的地区,政府积极出台政策降低社交距离。3月中下旬,北海道逐渐恢复正常,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一至两个,解除紧急状态。4月初,学校重新开学。26天之后,北海道突然新一轮疫情爆发,重新宣布恢复紧急状态,而事后的调查发现,北海道新一轮爆发的原因并非境外输入,而是来自本地隐形传染链条。由于新冠病毒的强大传播性,无症状感染者成为人群中的隐形定时炸弹。低增长个案并不能实际展示本地疫情控制实况,只有以“清零”为最终目标,主动进行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排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消除隐患,放心地放松社交隔离措施。

主动进行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排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消除隐患。(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针对病例快速围剿 杜绝后患

最近在澳大利亚出现的疫情反弹,清楚地反映缺乏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的后果。澳大利亚在疫情初期,通过较严格的出入境限制以及社交隔离政策,一度将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但7月8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出现疫情反复,在“封城”六周并不断加辣防疫措施后,依旧未能有效控制疫情。根据《澳大利亚人报》报道,此次难以控制疫情大规模爆发的核心原因是因为缺乏进行接触者追踪的人手。ABC报道称,维多利亚州接触者的追踪人员不堪重负,调查任务大量积压,大量病例源头不明,隔离措施未能有效限制民众接触,疫情呈直线上升趋势。澳大利亚的教训再次说明,快速而全面的接触追踪方案是有效遏制病毒的唯一机会。达致动态“清零”需要对个案快速反应和处理,通过大范围的核酸检测,主动找出潜伏的感染者,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密切接触者的轨迹追踪、隔离和核酸检测,才能有效控制传染源的扩散。

澳大利亚最近出现的疫情反弹。图为8月2日维多利亚省开始实行四级封锁当天,墨尔民众赶在宵禁实行前购买食材。(美联社)

是时候改变了

事实胜于雄辩,以“清零”为目标的抗疫政策,短期内对政府的施政能力和资源投放虽然要求甚高,但最后达致的结果显然是对一个社会整体最为有利。而要实现“清零”,则必须有充足的检测能力,足够的病床资源,以及快速应变的流行病跟踪处理。

回望香港,随着之前兴建的各个检疫中心以及亚博“方舱医院”投入使用,再加上内地即将援助继续增加亚博“方舱医院”内的病床数并建设新的临时医院,相信在病床资源方面会取得充足改善。而通过引入内地测试机构,港府在近期也大幅提高了检测能力,甚至即将进行自愿性质的“全民检测”。客观来说,香港已开始找回对疫情防控的主动,也基本具备了实现“清零”的硬体条件和资源。

鉴于香港目前每日仍有几十宗源头不明的个案社区隐患远未解除,香港新方向真诚地建议香港政府,应当清晰地将本地案例“清零”作为政策目标,并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教育,取得市民大众的理解和支持,让“全民检测”真正能够实现效果,把本地传染链在进一步扩散前主动截断。如此,再配合以科学严谨的境外输入防控,香港才能够可持续地复原社会经济活动,让过去大半年里前线医护人员的辛苦以及市民们共同付出的牺牲和代价,不再付诸东流。

香港新方向:
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包括律师、工程师、建筑师、医生、校长、大学教授、教师、社工、心理学家、记者、导演、资讯达人、会计师、银行家、企业家等等。虽然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拥有一份真正热爱香港的家国情怀,以及愿意实事求是去作出改变的实干精神。矢志成为内地和香港之间真诚交流和信任构建的发声平台,倡导有为政府,打破资本垄断,为香港寻找一个新方向。

相关文章︰新冠肺炎.深度|“疫情来自获豁免人士?”—他们没告诉你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