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纳指・深度|恒生科技指数30成份股欠港资 为何港企难崛起?

撰文: 陈澔琳
出版:更新:

由恒生指数有限公司设计“恒生科技指数”(Hang Seng TECH Index)名单于日前出炉,经筛选后指数共纳入30只在港上市的新经济及科技股份,一些港人耳熟能详的公司如腾讯(0700)、阿里巴巴(9988)、小米(1810)等均榜上有名,当中28只为中资企业,但独欠港资企业踪影。市场憧憬“港版纳指”能掀起新一轮新经济及科技股投资热潮,港企在指数中缺席,当中反映了什么?

恒生指数公司将于周一(27日)推出俗称为“港版纳指”的“恒生科技指数”,新指数将追踪经筛选后最大30所于香港上市的科技企业,涵盖五大行业包括资讯科技、非必需性消费、工业、金融及医疗保健。按照机制,企业须为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符合换手率要求的大中华公司,持有云端、数码、电子商贸、金融科技或网络业务,指数选股准则会考虑合资格公司是否利用科技平台进行营运、研究发展投资及收入增长各方面。经筛选后30只市值最大股票将被纳入成为指数成份股。

在30只成份股中除了大热的“ATMX”(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及小米)外,还有中芯国际(981)、阿里健康(241)等,中资公司共有28间,余下的非中资公司是台湾鸿海集团旗下的鸿腾(6088),以及于1975年在香港成立、但现时总部设于新加坡半导体供应商的ASM太平洋(522)。

阿里巴巴将会是科技指数的占比最重的股份。(资料图片)

科技企业难发展?

香港科技指数没有香港公司,究竟是意料之内,还是大跌眼镜?市值约66亿元的电商香港电视(1137),或是新鸿基地产名下市值约66亿元、全港最大型数据中心服务营运商新意网(1686)或因为市值、业务性质而不符合标准外,但香港创科发展不足早是老生常谈。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新兴市场及亚太股票组合经理Oliver Cox认为科技指数,有望刺激投资气氛,鼓励新兴创科技企业来港挂牌融资,推动香港成为亚太地区的科技融资枢纽。科技指数能满足投资市场对科技相关行业的投资需求,如开发不同的基金及衍生工具,亦实质也是本港科技行业发展的写照,反映香港科技企业表现。

香港多年侧重传统四大产业: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及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四者仍今仍占本地生产总值57.3%,而港府近年大力催谷的创新科技,不少起初在港研发、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如大疆科技更因人才、租金等因素北移,亦有不少企业稍有成果便遭并购。当社会仍未有效营造有利于科研及创业的环境,科技产业自然难以发展。

港府近年大力催谷的创新科技,不少起初在港研发、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如大疆科技更因人才、租金等因素北移。(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欠吸引力的创业板?

一直以来,港交所不断改革上市制度,对纳入同股不同权及第二上市公司开绿灯,又容许未有收入及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两年间已18所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合共集资440亿元,占总集资额约7.3%,而同股不同权的改革令来港上市的科技股愈来愈多,如阿里、小米及美团等等,令交投变得炽热。按港交所统计,港交所主板上市的资讯科技公司数目,已由2017年的137间增至今年6月底的163间,按市值计的市场占有率由14.6%增至33.2%,现时亦支撑股市接近三成的成交额。虽然香港科技股数目不及美国等其他地区股市。这些改革为已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带来便利,促使更多新经济中资企业来港上市,但一些仍在发展阶段的公司往往因规模、营利而难以从上述改革中受惠,在开放市场上寻求资金。如港产独角兽、虚拟银行WeLab曾在2018年申请在主板上市,后决定决定延迟其约39亿元上市计划,未有交代原因,但当时有报道指WeLab因市况不明朗及政策等因素而中止计划。

尽管香港未如内地有科创板,但早在1999年便有创业板(GEM)。当年港交所期望为中小企业提供集资渠道,容许尚未有盈利的公司上市筹集资金,当时更被喻为港版“纳斯达克”。

港产独角兽、虚拟银行WeLab曾在2018年申请在主板上市,后决定决定延迟其约39亿元上市计划,未有交代原因,但当时有报道指WeLab因市况不明朗及政策等因素而中止计划。(资料图片)

在科网泡沫爆破前夕,新兴科技企业是创业板的常客,随后数年交易额渐走下坡。2008年,港交所简化由创业板转往主板的程序,将其视为跃升主板的踏脚石,此举却造就了不少借壳上市及壳股活动;时至2018年,创业板再进行改革如取消转板的简易程序及调高新股上市要求,以打击壳股活动,但此举却令企业直接选择主板上市,创业板交投冷清。2000年全年共有47只新股在创业板上市,集资额高达148亿元;但时至去年只有15只,集资额亦只得9.69亿元。

事实上,创业板的上市门槛较主板低,如主板需要三年5,000万元盈利,但创业板仅要求申请企业在前两个财政年度的营业现金流入合计不得少于2,000万元、市值至少达1亿港元等;而且上市后所受的监管限制较少。尽管如此,创业板定位模糊及市场对创业板认识不足,固然令有意上市的企业愈来愈少,但如果香港没有新经济的土壤,那么即使有便利的上市渠道,也难以供港企大展拳脚。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

深度|美国“独角兽”可变“万亿妖股” 港产电动车开花不结果?

【新冠肺炎.深度】疫情肆虐半年 为何医护租酒店仍被拒?

【新冠肺炎.深度】抗疫政治化害港 政府需要实事求是

【立法会选举2020.深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反对派”?

【港区国安法.深度】港英“政治部”怎样运作?

桂山岛填海.深度|中央出手显港府无能 但借地建屋难解深层矛盾

港版国安法.深度|港澳“国安委”大不同——范畴更广,职能更窄?

【港版国安法.深度】香港设国安委员会 “澳门模式”有何借鉴

【港版国安法.深度】澳门如何完成《基本法》23条立法?

港版国安法|梁美芬促尽早完成23条 不排除借此移除“人大版”

【国歌法二读.深度】一文看清立法之争真假议题——偏见还是借口?

历史科.深度|从试题之争思国民意识—殖民地培养了怎样的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