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国“独角兽”可变“万亿妖股” 港产电动车开花不结果?

撰文: 陈澔琳
出版:更新:

2019年电动车全球销量36.7万辆、收入达245亿美元、市值一度飙升至3,200多亿美元⋯⋯种种数字令美国电动车公司Tesla成为城中热话,不少人对这只市值以千亿美元计的“独角兽”趋之若鹜。早在10多年前,香港曾与一只极具潜力且逐渐成形的电动车“独角兽”MyCar擦身而过,当时MyCar未获得政府及商界青睐,团队因而将技术拱手相让予美国公司。为何当年香港电动车发展会陷入困局?

美国电动车制造商Tesla在今年4月售出第100 万辆电动车,成为史上首间拥有此成就的电动车公司。(Tesla)

成立于2003年的美国电动车制造商Tesla近年业务如日中天,如在今年4月售出第100万辆电动车,成为史上首间拥有此成就的电动车公司。然而Tesla并不满足于生产电动车,亦踏足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等业务,野心远超传统汽车制造业。事实上,香港曾有本土研发的电动车,理工大学电机及工程学系教授郑家伟早于2007年便成功研发电动车MyCar。

郑家伟在英国毕业后数年在当地参与电动车的研发项目,随后到理工大学延续电动车研究。时至2007年,团队推出了首代MyCar,两年后,团队与本地车厂EuAuto合作在东莞设生产线,成功售出数十辆。当时Mycar已获得欧洲认证,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更在出席活动时试坐,指MyCar是香港工业的标志,为本地带来商机。

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更在出席活动时试坐MyCar。(香港理工大学图片)

香港机管局、港铁公司曾是MyCar的买家,不过,特区政府并没有带头使用或进一步协助推广MyCar。好境不常,团队生产100辆MyCar后,苦等政府及投资者资金多时仍无下文,郑家伟只好将品牌和技术售予大型美国环保车厂GreenTech Automotive(GTA),对方动用逾一亿港元收购EuAuto,随即在美国密西西比州设生产线两万辆MyCar出售。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当年全球电动车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各国仍然未能积极推动电动车,而且技术亦未成熟,2007年的MyCar当时或是全球首部商用全电动车。MyCar的起步时间与2008年开始量产电动车的Tesla相若,相隔10多年后,当Tesla快成为被捧上天的神话,反观电动车MyCar在香港政府眼中仍旧像个笑话。为何本来领先全球、极巨发展潜力的MyCar,到最后却不能在香港落地生根?

为何本来领先全球、极巨发展潜力的MyCar,到最后却不能在香港落地生根?(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投资者短视 政府资助僧多粥少

“low tech捞嘢,high tech揩嘢!”是不少投资者的心声,为了早日收取回报,较高风险的科研产品或技术并不是他们的投资首选。郑家伟曾在2018年接受《香港01》访问时便坦言MyCar的失败与投资者保守心态有关。

至于政府的资助更令研发者望门兴叹。现时大学研究主要从创新及科技基金及研究资助局的资助计划取得资助,尽管近年政府大力推动创科发展,但资助的申请程序繁复、审批时间长,而且审批标准离地,令研究者难以通过审批,郑家伟曾分享指,委员期望获得拨款的是史无前例、全球独一无二的技术;但学术界却认为即使已有相似技术,但对方定价、成效未明,本土自发研究亦值得资助。当审批委员与研究者想法出现落差,往往增添了申请资助的难度。

科研环境欠佳 人才技术难发挥

香港不乏“走宝”例子——大疆(DJI)无人机、智能眼镜Google Glass、无线充电技术等,香港明明都曾参与重要组建的研发,但最终通通都未能在港发扬光大,而且与香港擦身而过的不止是技术,还有人才。郑家伟指,待资金到手,项目或者早已落后他人,这亦间接影响团队挽留研究人员。

除大学研究外,香港科研人员待遇较其他地区次等早已不是新鲜事,加上本港科研土壤有所局限,人才难发挥,前景不明加强了科研人员的去意,遑论建立人才库推动产业发展。创新科技署在7月初推出“研究人才库”计划,合资格的科研公司每月取得18,000至32,000元资助,聘请拥有学士、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毕业生进行研发工作,每公司有四个名额,聘用期最长三年,但单凭银弹政策能否留住人才?

截至去年9月底,全港有2,506个电动车充电站,按比例计五辆电动车要分享一个充电站。(资料图片/李孙彤摄)

政策配套不足 科研难离象牙塔

除了资金及人才,MyCar与Tesla难在本土落地,或许亦因没有政策配合所致。MyCar刚推出时,最高时速为64公里,此点可能会令部分买家却步,但除此之外,但充电设施配套长年不足,仍会窒碍电动车普及。

电动私家车登记数字由2011年12月的178辆,增加至2019年10月的12,650辆,但截至去年9月底,全港有2,506个电动车充电站,按比例计五辆电动车要分享一个充电站,当中有1,649个由私营机构设立,并非所有均开放予公众使用。环境局已拨出1.2亿元安装中速充电器,预计至2022年全港将有约1,800个公共充电器。

尽管近年电动车在港日趋普及,但配套仍然不足,而且港府称积极推广使用电动车,但却在2017年4月削减电动私家车的首次登记税优惠,被批评与推广目标背道而驰,遂在2018年初以“一换一”计划取而代之,向将旧私家车换为电动车的车主提供较高的税务优惠。

从研发到商品化、从留在实验室到走向大众⋯⋯如果研究没有完整的产业政策支持,本地科研人员的努力也只会付诸流水,或是由他人收割成果,“Made in Hong Kong”也永远只是一句口号。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

【新冠肺炎.深度】疫情肆虐半年 为何医护租酒店仍被拒?

【新冠肺炎.深度】抗疫政治化害港 政府需要实事求是

【立法会选举2020.深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反对派”?

【港区国安法.深度】港英“政治部”怎样运作?

桂山岛填海.深度|中央出手显港府无能 但借地建屋难解深层矛盾

港版国安法.深度|港澳“国安委”大不同——范畴更广,职能更窄?

【港版国安法.深度】香港设国安委员会 “澳门模式”有何借鉴

【港版国安法.深度】澳门如何完成《基本法》23条立法?

港版国安法|梁美芬促尽早完成23条 不排除借此移除“人大版”

【国歌法二读.深度】一文看清立法之争真假议题——偏见还是借口?

历史科.深度|从试题之争思国民意识—殖民地培养了怎样的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