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初选.深度】别让选举论坛沦为“综艺”

撰文: 郝子雨
出版:更新:

民主派将于明后两天(7月11日、7月12日)举行立法会初选,候选人们已率先在初选论坛上,就“议会抗争”及“否决财政预算案”等政治议题正面交锋,但几乎无人论及民生政策。凑巧的是,上月底(6月24日)解散国会的新加坡,今日(7月10日)举行新一届国会大选,此前四大政党代表也都参加了选举辩论。不过,从形式、议题到气氛,两地全都大相径庭,新加坡的更似是祥和融洽的“圆桌会谈”,而政党也都只关注经济改革和民生政策。

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抵达新加坡其中一个大选提名站。(路透社)

新加坡大选论坛和平分享民生政策

新加坡唯一的免费电视台、主权基金“淡马锡控股”辖下的“新加坡新传媒”,曾于7月1日播出两场分别以中文和英文进行的选举辩论。这两场论坛,都以经济改革和民生政策作为辩论主轴,但形式类似“圆桌会谈”,由党派代表各抒己见,提出解决有关议题的理念和方案,而其他人则虚心聆听并做笔记,准备提问环节的反驳。

以改善社会流动性为例,在陈述政见的环节中,前进党和民主党代表,主要针对当下的政策提出一些修补建议。例如前进党建议引进最低工资,并延长每月500坡元的幼儿额外额外津贴直到10岁,以及允许年满55岁的国民无条件提取5万坡元的公积金;民主党则建议要为65岁或以上的退休人士提供每月500坡元的法定补助。而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表示,当局已经推出将技能与薪酬挂钩的“渐进式薪资模式”,以及针对每月家庭收入介乎1300至1800坡元的长者“乐龄补贴计划”,为他们提供每季度900坡元的补贴;该党还称,从长远而言,将会透过终身教育政策改善“任人唯贤”制度,因为它虽然进了社会的教育意识,但也分化了家庭条件不一的阶层,导致精英阶层的出现,令社会贫富悬殊。

即使到了一对一提问的环节,火花四溅的场面也没有出现,各方反而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进行提问和解答,看上去更似是交流政见。例如在解决失业率的议题上,有指外地劳工将会威胁当地管理阶层,前进党代表便坚持应该奉行“本地人才优先”的原则,但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代表则回应指当局应该秉持“任人唯贤”而非“本地优先”。

图为新加坡大选人民行动党候选人的竞选小册子。(Getty Images)

香港立法会选举论坛表演泼妇骂街

双方一来一回,相当客气,完全没有香港立法会选举论坛中常见的道德谩骂或者人身攻击,而他们对“论政”或“辩论”的理解,也和香港的从政者们有所差别,不会空喊意识形态挂帅的政治口号,也更注重如何透过具体政策去实现政治愿景。反观香港,不同政治阵营通常都会铆足劲头、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地狠批对手——无可否认,这的确比新加坡的选举论坛更能吸人眼球,但它也更像一场综艺节目,观众除了情绪之外,似乎无法收获更多。

以周六(7月11日)、周日(7月12日)即将举行的民主派立法会初选为例,此前早已举行的多场初选论坛当中,除了“如何抗争”这个政治议题之外,几乎没怎么谈及民生政策,而新兴的“抗争派”不但纷纷借此展现不惜一切的抗争意志,而且多番狙击甚至围攻较为温和的传统泛民在抗争路上无所作为。又如2018年底举行的立法会九龙西补选,《香港01》统计五场电子传媒主办的补选论坛的逐字稿发现,有七成内容涉及政治争拗,另有逾半时间用于互相攻讦,只剩下两成发言讨论了民生议题,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16年立法会选举论坛,当时竞逐连任的普罗政治学苑黄毓民曾在辩论中感慨,出席选举论坛是“委屈了自己”,因为观众想要看到的是针对政策的辩论,而非人身攻击。

不同政治阵营通常都会铆足劲头、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地狠批对手。(高仲明摄)

事实上,除了选举论坛,立法会议员在议事厅内辩论时,就经常陷入剑拔弩张的政治漩涡,变成泥浆摔跤。例如较早前民主派议员以泼粪、撒文件及扔臭物等方式,极力阻挠《国歌条例草案》进行二读和三读;而7月7日立法会三个事务委员会就《港区国安法》举行联席会议时,当公民党郭家麒批评特首林郑月娥形容执行细则可“保障人权”是“难听过粗口”,保安局局长李家超也一改以往问责官员的“客气”做派,没有再把“喜怒藏于心间”,而是反驳郭家麒的发言“连粗口都不如”;结果要由主持会议的民建联陈克勤“打圆场”,指同一句说话两人都有说,如果要收回,则两边都要收回。

这番强硬回击,似乎令一众议员心中打鼓,因为以往官员面对议员的“发泄愤怒式提问”时,往往麻木给出“言之无物”的答复敷衍了事;然而,不管是官员还是议员的“泼妇骂街”,显然都没能体现代议政制的精髓,因为双方全都未能各司其职,以理性辩论完善政策,共同为香港市民谋求最大福祉。其实,除了选举论坛,新加坡国会同样“斯文”论政,旨在令国民清楚认识不同政党代表对待实际议题的见解。至于老牌议会政治国家英国,尽管其议事厅以激烈辩论着称,但议员所展现的是极具“英伦绅士”特色的唇枪舌战,而非人身攻击。

立法会议员在议事厅内辩论时,就经常陷入剑拔弩张的政治漩涡,变成“泥浆摔跤”。(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选举中,激烈的唇枪舌战固然能够吸引眼球,对拿选票有著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如果我们的立法会选举只剩下以“综艺感”作为“卖点”,岂不可悲?无论哪种议会风格,都应做到议政论政之本职。立法会于7月9日三读通过了将法定产假由现在的10周延长至14周的条例草案,就是值得从政者和香港人反思的一例——通过关乎劳工权益的法案,自然是选民乐见的,更是他们将手中一票托付给任何党派中任何人的共同期望,而无论是“撑特区政府”还是“撑民主自由”,都要落脚于实际的民生问题,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

【立法会选举2020.深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反对派”?

【港区国安法.深度】港英“政治部”怎样运作?

桂山岛填海.深度|中央出手显港府无能 但借地建屋难解深层矛盾

港版国安法.深度|港澳“国安委”大不同——范畴更广,职能更窄?

【港版国安法.深度】香港设国安委员会 “澳门模式”有何借鉴

【港版国安法.深度】澳门如何完成《基本法》23条立法?

港版国安法|梁美芬促尽早完成23条 不排除借此移除“人大版”

【国歌法二读.深度】一文看清立法之争真假议题——偏见还是借口?

历史科.深度|从试题之争思国民意识—殖民地培养了怎样的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