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厅于上海趁势冒起 港式文化输出靠“TVB式风格”?

撰文: 李照兴
出版:更新:

以为港式餐厅新潮只限于上海冒起,却原来它有点是个全中国现象。不同于早年的港式茶餐厅格局,特别是去年至今年疫情之后出现的这批港式新潮,共通的特征是更具网红店的包装,装修更为戏剧场景化。

它们以独特的外形区别于早年在内地落地的旧一批港式茶餐厅,甚至是另外创造了一种新港式美学与推广经营方式。美学设计的换代只是基本,但更核心的驱动力,是新的中国城市发展结构的兴起,特别以大型购物商场的分割槽化盖建作主导,加上疫后饮食消费新观念使然。

这新一波港式饮食潮,用文化理论说法,是售卖一种“比港式更港式”的文化饮食商品。用现今中国消费形态概括,则是网红餐饮的最新火爆新潮。是否“香港正宗”,在这里已无关宏旨。

新一轮的港式口味正走红上海 。(视觉中国)

可能曾写过多篇有关香港茶餐厅根源考,以及港式食店北上如何转型的文章,以至有些新港式食店开张时,还是有些朋友或投资方会来问:怎样?做得正宗吗?

我想到法国评论家到美国迪士尼的考察: 主题公园必须比真实更真实。那些鲨鱼不可能像野生海洋动物那样随便,牠必须要血盆大口,有随时可把人吃掉的悬念,即意味着,牠得比普通的鲨鱼更凶。置身主题公园,游客知道那些安全的冒险是假的,但那种被惊吓的情绪是真的。

现在去新的一批港式新潮餐厅,我就有去主题公园的感觉。正宗?当然不要想像旧日香港环头巷尾的老茶餐厅味况。多次,我去上海的这些网红茶餐厅,体验过程是这样的:

如果是繁忙时间,你首先要在门口拿号,一般等一个小时相当正常。如果不愿等,应该会有黄牛拿着号码筹叫卖,五至十分钟入座的,索价50元(人民币,下同)。

进门的位置,当会看到传统繁体字手写体的食店名称,那种刻意强调港式风味的名字:最火的有东发道(它为自己另创了个类别叫“茶冰厅”),其他如合兴发茶冰室、元朗冰室、美誉餐室,以及妹记大排档、细记港九大牌档等,看起来都像是香港的店名,尽管不一定在香港有店。

旧日香港环头巷尾的老茶餐厅味况,已难在内地的港式新潮餐厅中感受到。(资料图片/陈嘉元摄)

在那所近来最热门的连锁茶冰厅门外,是另一种像怀旧中环洋行的石屎墙装潢,当然,这不会在香港见到。进店后,播放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粤语歌,一应最为吸睛的招牌和设计元素一一出现,尽最大努力,满足拍照顾客的需求。

想重温凶狠伙记的虐待式服务?不用了,大部份情况,叫你扫码落单。每张食桌角落,贴有二维码。扫进去关注店舖公众号,然后微信点餐。这种微信菜牌点餐,对我最大的困惑是,点菜时有些可打勾口味选项,如少冰、免辣,但我发现,很多店是遗漏了我最大的关注: 走葱。对,没法找到“走葱”这选项,死死地气,得叫唤服务员人手落单,写明走葱。吃完,到柜面找数都没机会了,一就是微信点𩠌时,同时早就结账,又或者,现都习惯了员工拿着扫码机器来扫你的支付宝,所以,也不涉及找零钱及付碎银贴士的情况。

这就是新的港式茶餐厅业态新时代。这阵子,现象趋势确是这样: 起码在接触最多的上海,4月餐饮回复正常后,我突然发觉增加了很多新“港式”选择!毫不夸张地说,这新一轮的港式口味正走红上海。

内地的“茶冰厅”不会有凶狠的伙记提供服务,食客在微信点餐、结账,连到柜面找数的机会都没有。(视觉中国)

TVB变成一种餐厅风格

它们可能是去年就开业,下半年火过一轮,至今年春天深藏不露,等到初夏一涌而出,几乎在每个新兴的区域性商场都能找到它们的踪影。

光从店名开始就汇入一次主题饮食之旅,名字不一,但视觉设计类同,套用最早用以形容的一个词(可能是要方便放tag),就是它们都拥有一种所谓TVB风格,一套被内地受众认知的美学吸引力─尽管不少香港人可能都知道,在香港,反而是没有TVB美学这回事─在此社交打卡晒图为王的时代,当饮食也形成为一种晒图社交硬需求,新港式TVB风格似乎在这时代重新定义了Hong Kong style在中国的模样。

说实在,去完几间这种新港式之后,我是有点审美疲劳,甚至乎对它们那粗暴的近似性深表怀疑。不要忘记,如果用百度来搜寻“港式茶餐厅”,你得出最初的结果,不是食店的介绍,而是港式茶餐厅装修的推荐服务。这些“港式”却真正在泛滥,直觉是一种极为躲懒的装修招徕,迎合快速流动市场需求的一种卖点。

稍了解当前消费心态,都知道新的市场需求,放于中低消费档次饮食界,即为网红经济,每每讲求餐厅本身的奇观性,可打卡度,以及社交媒体中的热度。

这些量化的资料,固然可以用噱头作开幕宣传,例如用招人排队,在点评网上做水军及好评等先引起关注,但最终能否持续,还看店内的体验(食物不会很差已经可以了)。

那要怎样去定位一家新港式餐厅呢?新的港式美学派上用场。这里说的TVB式风格,虽然不是真正源自TVB电视剧(因为有关经典茶餐厅的戏,更多来自香港电影),但“TVB”作为构成中国消费者对香港流行文化认知的主流,因此也被挪用作为港式的通俗形容词。而不无重要的是,那些如戏剧场景道具一样的装修,令“很TVB”这形容加了一份因误会而来的贴切。

考究其发展,其实电影场景作为餐饮空间的包装,不是港式茶餐厅引进中国的最原始状态,回想二十年前,随更多港人北上发展,北京上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茶餐厅(深圳和广州有零星散落的),例如北京较早的金湖茶餐厅,就只不过是最基本装修的格局,但起码应分地设有卡座的港式餐厅,记得2004年到北京时它已在国贸经营。

其时最有印象的体验是: 只有到这种港式食肆,才可在报纸架上看到过期两天的香港报纸。但金湖茶餐厅确是一次震撼,因为就在此刻,才知道有人真不知道有种餐饮型别叫“茶餐厅”,他们把这店名理解为一间叫“金湖茶”的餐厅。

所谓“港式”,也是自那时开始才在中国大行其道,对于不明白茶餐厅是什么的普罗群众而言,必须在前面加上“港式”两字,以强调它的口味属性。

怎样去定位一家新港式餐厅?新港式TVB风格似乎重新定义了Hong Kong style在中国的模样。(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由北京到上海,这里的港式发展得最为成熟(上海接受香港一应东西的引入度一直最高),以场景号召首先闯出名堂的“查餐厅”,是晚到2006至2007年间的产物,因为其中一位老板是香港电影美术出身,故此于器物及用具考究上特别讲究。率先用了仿香港板间房时代的玻璃雕花窗(类似岭南窗),木板间隔,绿白细地砖,墙挂英纳格大钟,白色直板面卡座背。

店老板最引以自豪,说细致跟足香港也令同行难以仿效的,是用来垫桌上厚玻璃四个角位的那些红色小圆垫(一般香港用法是令当中有空隙让单据可“摄”在中间,方便拿出柜面结账,不过,许多内地茶餐厅都不用拿单去结账,而习惯了让伙记自己来收数)。因这一家空前的成功,在开第二家店时,就加大了“地道港式”的装饰性,譬如门外有大墙贴满香港的大厦广告招牌(如通渠、西医等),由此形成一种日后被更多新店抄袭的风格。

▼▼内地爆红港式茶餐厅美食▼▼

+2

继续阅读︰网红打卡晒图 价效比高 港式餐饮也迎来热爆时代

相关文章︰

坐拥千万粉丝网红李子柒 为中国文化输出另辟新路?

电影打入荷里活之路不通 中国文化输出还能靠什么?

【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下 全民置身“云端生活”

【新冠肺炎】从无人餐饮到零售直播 疫后中国生活新想像

【网红城市】千年古都变潮人据点 内地城市重塑自身形象

【制造偶像】粉丝经济带动新型娱乐 少男少女团体靠打造

上文节录自第220期《香港01》周报(2020年6月29日)《场景化下的另类文化输出 港式餐饮新潮再起》,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或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