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艺术.二】小画廊寻找云上出头天 网上艺术展成新出路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笔者近日逛过中上环一带多间画廊,发觉原本已是寂静的艺廊,在疫情下更加显得萧条。本地画廊“方由美术”(Galerie Ora-Ora)坦言,3月试过整个星期的参观人数近乎零;安全口画廊 (Gallery Exit)亦不讳言,近期参观人数跌到以往一半以下。作为规模小小的本地画廊,他们均表示参与香港巴塞尔线上展的帮助不大—有多达235家画廊参与该活动,其中不少是世界级艺廊,展出作品亦多达2,000多件,要观众一一细看实在不太可能。
撰文:曹民伟

承接上文:【云端艺术.一】艺展、演艺、拍卖新空间 艺文生活闯进虚拟世界

他们认为,以往可以看看展览坐下来喝杯咖啡或香槟,再跟不同收藏家聊聊天的心态不可同日而语。当天登上线上展浏览,看了几家大画廊的近百张著名艺术家作品,已经令人眼睛很累,况且电脑屏幕太细,要不断放大缩小实在十分疲倦。所以,小型画廊在大型线上展能够吸引多少眼球,实在难说。

这天在“方由直播”网上看到方由美术创办人梁徐锦熹(Henrietta)亲自出马,戴着口罩跟本地陶瓷艺术家尹丽娟对谈。她在接受《香港01》访问时说,最初搞方由直播正是因为巴塞尔艺术展取消,因为它是亚洲区的艺术盛事,在欣赏艺术之际,画廊的生存也是年年靠这几日的展览,几乎可以抵得上三到四个月的收入,但线上展未能达到预期。

“我们尝试做了四集直播,总计有超过2.6万人看过,我们看到其中有5,000人由头看到尾,我想观众都是圈内人,通常都是热爱艺术的人,上周有一万多人看尹丽娟的访问;还提供了很多意见,例如用无线咪、打灯等,凝聚力一定做到,希望恒常地做下去,令我们的朋友可以分享想法,至于由直播到销售艺术品,暂时还未想到,一步一步行下去,先做好眼前东西。”她说。

方由美术创办人梁徐锦熹(左)与季丰轩画廊创办人季玉年女士。(受访者提供)

梁徐锦熹认为,真正的收藏家对艺术家的作品十分熟悉,看照片或手机录像已经了解,“我觉得香港巴塞尔那个网上展厅也是比较简单,若然未来一年还会做就应该做得好一些,今次还未能做到雕塑的展示,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未能解决,今次经验是给那些新买家,慢慢初学再逐渐深入,帮一帮他们去幻想艺术品挂在墙上的感觉。”

安全口画廊负责人陶心书用上虚拟现实走进画廊的方式作网上推广:“我们也有参加香港巴塞尔的活动,开幕那个早上还因为太多人登入而暂停了展览,不过,由于每间画廊只能上载十幅作品,加上未能够向参观者介绍艺术品,所以反应一般。”

他又分享:“我看过外国的艺术网站有些可以连系上VR立体影像眼镜作即场体验,不过,我仍然觉得跟实物还是相差很远;画作放到网上已经缩小了,加上光暗等问题,令作品的感觉大打折扣,若然是装置艺术更加讲求现场那种实感与质感,要引起这几个月来心情已经不佳的收藏家的兴趣,就更难了!”

世界各地艺廊也纷纷推出不同艺术展览发挥创意,有艺术家在画室将创作过程作直播,也有几位评论家对个别艺术品作深入剖析,甚至有法国组织想出每人在网上购买100欧元的抽奖券,最终有机会赢取价值100万欧元的毕加索名画。

近日,画廊将艺术品送到潜在买家府上,让顾客先细心欣赏才决定是否购买

全港艺廊平台应对疫情

意大利博物馆、文化场馆和景点都已关闭,居高不下的疫症确诊数目和封锁禁令为意大利国民带来沉重打击,米兰市长贝佩萨拉 (Beppe Sala)在其社交媒体上呼吁:“我们必须再次从文化出发……文化就是生命。”

于是,3月米兰公布了一个名为“十日谈”(Decameron)的线上活动,以薄伽丘小说《十日谈》作灵感,诚邀作家、编舞兼舞蹈家、艺术评论家、艺术家网上播放演讲、现场音乐和表演,给予国民慰藉。

看到外地艺术家在疫境中也可唤发出崭新的创意,香港的画廊与艺术界人士也积极发起了“ART Power HK”艺术平台,举行线上展览与讲座等活动,让香港艺术在逆境中仍然精神焕发。计划目前共有66个合作伙伴,涵盖了艺术机构、画廊、拍卖行、艺术院校等,包括:香港艺术馆、西九文化区自由空间及戏曲中心、M+、香港艺术中心、大馆等,尝试利用创新科技,将因疫情而被取消办理的活动移师至网络介面,透过线上平台的形式分享各类型艺文活动及展览,包括4月1日有“疫年日志”展览回顾:策展人康喆明、Inti Guerrero现场对谈;4月15日则有“亚洲协会香港中心X香港画廊协会:雕塑艺术展网上展览导赏”。

有份参与该平台的安全口画廊陶心书表示:“3月中有60多个艺术展览业界联合成立了组织ART Power HK,希望在疫情期间于网上进行讲座、对谈、直播展览等活动,我们画廊亦有参加。然而,不是将艺术品放上网就可以将生意变返好,网上交易主要是一些价钱相对低的艺术品,现时疫情下只能做到什么就做什么。若然很熟的客人在网上看中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送上门,让客人先细心欣赏,才决定购藏,亦可避免画廊有太多人聚集。”

(“ART Power HK”Facebook专页图片)

梁徐锦熹则担心外国画廊会减少在港投资,可能要两三年后才会回来,故本地画廊需要自强:“ART Power HK是业内有班人凝聚一些力量,我们都支持,但这个圈子其实很小,它存在与否好像没有多大影响,这很取决于它未来会做些什么。”

梁徐锦熹又补充:“疫情威胁很大,但先前社会运动的影响更大,很多外地华人都未必敢来,已经十个月,未来很多画廊将会迁离中上环,包括我们,第一要减省成本,第二对中环气氛有点担心,若选址黄竹坑,受影响程度或低些,我们始终要生活。”

去年美国艺术家兼设计师KAWS的维多利亚港大型漂流公仔成为全城打卡热话,然而,因为新冠病毒的蔓延,今年他构思与英国Acute Art合作,透过虚拟以及扩增实境科技,让艺术爱好者借着购买下载手机应用程式就能看到他的经典交叉眼公仔,透过手机屏幕让展品现身眼前。

位于法国巴黎的路易威登基金会(Fondation Louis Vuitton)也因为疫情而闭馆,并推出线上重温展览活动#FLVchezvous,其中包括“Observatory of light work in situ by Daniel Buren”、“Olafur Eliasson: Contact”等经典展览。

(“路易威登基金会”Facebook专页图片)

网络正在改变创作世界

然而,陶心书对于画廊上线的未来并不乐观:“自从去年的社会事件到近几个月的疫情,画廊的生意已经下跌了一半以上!在疫情下,画廊即使开门,也没有人来逛,政府要求不可以有四个人聚集,更加令画廊将一切活动取消;我们不期望政府会帮助画廊业界,因为政府从来都没有帮过创意工业。我们当下能够做的就是购置一些新器材,尝试在网上做一些Walking Tour,让观众在家也能够欣赏到画廊的展览,这是我们以前从未做过的。最新制作是周俊辉《背影》(Portraits from Behind),以3D影像探索画廊的展览。”

他续说:“现在全球的艺术馆都关门了,感觉整个艺术界大倒退,上游的艺术家困在家中,可以继续创作,没有多大影响;下游的收藏家真的少了逛画廊,购买艺术作品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很多,我们这些中介的画廊受到的影响最大。”

网上展览无法取代实体长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有助艺廊在艰难时期与藏家保持关系。(资料图片/陈嘉元摄)

相对来说,梁徐锦熹对数码展览的未来充满憧憬:“我们做了很多调查,外国大型画廊在网络方面做得不俗,有直播、线上杂志、Podcast等,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画廊,则很少做网络的东西;我们看着大画廊跟着来做,但我们是做新亚洲艺术,现在集中在香港,将来会扩阔到亚洲艺术家的创意想法。未来希望会发展到网上平台,比如viewing room及直播。”

她认为,运用各种各样网上空间去推动艺术发展愈来愈重要,疫情对全球的影响庞大,对将来艺术销售,以致实体画廊的发展一定会有长远影响。资深收藏家对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风格了如指掌,只要一看照片已可以即时决定是否购买;但新晋或年轻的藏家较容易接受网上展欣赏作品,以往实体展览场地作为展示作品的功能,就变得愈来愈不重要。

“今次香港巴塞尔线上展令大众的习惯改变了很多,大家渐渐习惯网上看艺术,加上3D技术拓阔了想像空间,观者可以想像到艺术品放在家中会是怎样,未来大家接受网上购买艺术品的机会大了,欣赏网上展厅的机会也更多。”她这样总结。

继续阅读︰

【云端艺术.三】当人人坐困定中 演艺活动下一个舞台在哪?

【云端艺术.四】高质艺术品网上热卖 “疫市”成赢家

《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曹民伟其他文章:

【新冠肺炎】从宗教、文化上剖析 中国以外疫情因何恶化?

【古董.专访】80后文物收藏家 李宗鸿:找寻历史的幽微之光

【武汉肺炎】抛开口罩吹吹风 疫情蔓延下 体验慢生活

打破旧时代定义 羸弱身躯下的勇敢新少女(上)

被误解的一代 上街抗争只因渴求“尊重需要”?

被误解的一代 愤怒掌管情绪与行为?

【流行文化.一】从动画到拍卖场新宠 可爱文化征服艺术界

【茶楼文化 .一】老字号易手经营 莲香楼保留下来的传统

【流行读物】重温香港文学旧梦 读年代流行之书

【香港味道】美食扬威海外 本土文化须保存

上文节录自第210期《香港01》周报(2020年4月20日)《艺展、演艺、拍卖皆上云端 艺文生活闯进虚拟世界》。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