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 振经济不可缺建屋 设土地房屋基金解深层困局

撰文: 郭文德
出版:更新:

房屋及土地供应不足是香港社会深层次结构矛盾的症结,在反修例运动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冲击下,似乎已经没有多少人继续关注相关议论,但是,目前社会已陷入百业萧条、经济不振的困局,说不定正是港府大力征收私人土地、用作兴建公营房屋的一个大好时机。特区政府日前宣布第二轮“防疫抗疫基金”,提出一系列措施支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个人及企业,特别提到要投放60亿元在公营、私营机构以创造约3万个职位,而且这些职位将涵盖不同学历及技能人士,包括专业及技术人员、大专毕业生、中层及基层劳工;与此同时,政府各个部门未来一年亦会合计招聘约1万名公务员和开设约5,000名青年实习生名额,务求增加本地劳动市场就业职位数量。由于第二轮“防疫抗疫基金”拨款在上星期六(4月18日)才获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上述计划详情现时尚未敲定。

疫情对香港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显而易见,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危机往往是转化为社会改革的契机。政府固然要解社会困局燃眉之急,但要真正解决问题,便应同步擘划,使各项应急措施进一步发挥作用,谋取更长远的社会效益。对香港来说,既然解决土地房屋问题是迫切事务,政府为了对抗疫情冲击而增拨社会资源,正可结合《香港01》一直以来的倡议,趁机招聘更多人手推动征收土地、广建房屋,这样既可以扩展以建造业界别为主的就业市场职位,同时还能协助解决本地公营房屋供应长期落后需求的问题。

建造业界基于工作性质,难免出现群组聚集,故此在是次疫情打击下首当其冲。根据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最新资料,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间建造业失业率临时数字为6.8%,创下近九年以来的新高(表一),而且这个数字冠绝同期各大标准行业的失业率,比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行业的6.1%还要高,甚至是所有行业整体平均失业率3.4%的两倍;在就业不足率方面,建造业于这三个月间的就业不足率为6.2%,一样遥遥领先于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行业的2.5%与所有行业的1.5%。

建造业界急需切实支援

上星期四(4月16日),建造业议会刊发新闻稿指出业界的失业情况十分严重,接近50万注册工友大部份都属于基层市民,当中在建筑地盘工作的人数相比去年减少一成,从事装修的工友失业率恐怕更高。

鉴于本地建造业的苦况,“防疫抗疫基金”已经先行对业界作出了一些支援。在2月的首轮300亿元措施里,就有7.1亿元是用来支援建造业的防疫工作,包括向每所承建商、分包商和顾问公司提供50,000元的补助金,支援它们加强卫生控制措施,以及向每名注册建造业工人提供1,500元的补助金用于购买个人防护装备或消毒设备;其后基金督导委员会又额外批出2.4亿元,将受惠对象扩阔至从事装修、维修保养等小型工程而未向建造业议会呈交出勤记录的顾问公司与建造业工人,但补助金额分别减至20,000元和1,000元。

至于第二期的1,375亿元拨款,更预算花费63.65亿元再给予注册工友一笔过7,500元津贴、向各种建造相关企业进一步发放10,000至20,000元资助,并且为每所顾问公司提供50,000元的员工培训资助。

第二轮防疫抗疫基金向合资格建造业工友发放一次过7,500元资助。(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即使如此,这些短期补贴或培训资助都称不上是对症下药,因为真正可以帮助建造业撑过疫情影响的做法,应该是提供更多进行工程的机会;前线建造工人大多数以散工日薪形式受聘,不能上班便代表着无法领取工资,完完全全属于“手停口停”。正如建造业议会主席陈家驹近日在网志写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全球经济,对世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未来数年,香港的经济难以期望可以由外来投资带动复苏,幸好香港政府多年来,累积了丰厚财政储备,在这段艰难时期,正好可以用来投资基础建设、公共设施,以建造业带动整体经济,创造就业;亦可以为市民改善生活环境,为香港未来发展提供客观条件。”

那香港社会最为欠缺的建筑物是什么呢?答案无疑就是公营房屋。

公营房屋供应久不达标

特区政府于2014年12月公布《长远房屋策略》,确立“供应主导”、“灵活变通”两大原则,开始订立为期十年的总房屋供应目标,随后再每年检视和更新需求推算,借此逐年延展长远房屋供应目标。过去六年,政府设定十年总房屋供应目标为43万至48万个单位,当中公、私营房屋的比例原本为60:40,但从2018年起改为了70:30,因此,历年的公营房屋单位供应目标介于28万至31.5万个单位之间,然而若按照当时五年期的公营房屋预计建屋量双倍推算,这六年的达标率原来仅得约六至七成而已;就算改用未来十年觅得土地的预计可建屋量作标准,其达标率依然只有八至九成左右(表三),亦即打从《长远房屋策略》制订以来,当局根本没有任何一年曾经成功达致它订下的公营房屋单位供应目标。

(香港01制图)

审视本港的永久性居住屋宇单位总数,我们更加可以发现,公营房屋与私人房屋的实际比例始终处于政府目标的相反面(表四)。1998年《建屋安民迈向廿一世纪:香港长远房屋策略白皮书》提出的“八万五”建屋计划将每年公、私营房屋的建屋量订为50,000及35,000个单位,初步比例大致已经是60:40,而当年香港实际的公、私营房屋比例则为46:54,到2014年港府重提《长远房屋策略》和此一目标比例时,香港实际的公、私营房屋比例已经变成44:56,在经历五年推行《长远房屋策略》和将目标比例改为更积极的70:30后,去年数字却反映其实际比例未见改善之余甚至还在倒退。政府如果真的有意落实自己制订的公、私营房屋目标比例,那就必须加快建设公营房屋步伐,否则两者差距只会持续扩大。

(香港01制造)

透过近年轮候公屋或申请购买居屋的情况,我们亦可看到市民申请租住或购买公营房屋单位的需求依然相当强烈。截至2019年12月底,公屋轮候册上约有151,900宗一般公屋申请,以及约108,500宗配额及计分制下的非长者一人申请;前者的平均轮候时间在五年以上,后者平均轮候时间则为三年左右,房屋委员会资助房屋小组主席黄远辉在本月初更预料一般公屋申请将很大可能攀升至六年或以上。

至于从2014年起的五轮出售居者有其屋计划单位,房委会收到申请表相对于可供选购单位数量超额认购情况分别约为61.5倍、13.5倍、37倍、58.8倍和62.4倍。这些数字说明公营房屋供应严重滞后港人需求,推动觅地建楼本来已是刻不容缓,而现在这项工作还可能提供建造业与其他界别更多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没理由再继续砌词推搪拖延。

相关文章︰

【土地问题】征地补偿工作落后 收不到地谈何建屋?

【土地问题】收地建屋花费庞大 宜发债集资设专项基金

上文节录自第210期《香港01》周报(2020年4月20日)《设土地房屋基金解深层困局 疫下振经济 建屋不可缺》。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