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党.深度】非礼、行劫、欺凌频生 青少年为何堕入法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本港中小学生由农历新年假后停课至今,仍然复课无期。特区政府原本提倡“停课不停学”,冀学生在“疫境”下善用时间、把握学习。然而,近月发生多宗青少年犯罪事件,除了多宗骇人听闻的“童党欺凌”之外,还有不少年龄介乎13至19岁的“少年劫案”,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守法意识下降的关注。有犯罪学家形容事件属“肺炎疫情后遗症”,但背后因由其实更为复杂。
早在2月,警方已破获三宗涉及13至19岁青少年的劫案,其中一单有三名中学生被捕,他们涉嫌持刀抢劫尖沙咀找换店、大埔游戏机中心和私人会所,涉款最少120万元;上月初,有三名14至17岁的少年,连环打劫三间元朗及屯门区的便利店,涉款约1.2万元;到上月底,在赤柱街道上,又有四名15至17岁的少年截劫途人抢去手机;日前(4月6日)深夜,大角咀有五童党殴劫一名夜归女子并抢去手袋,其中两名13岁的中一生潜逃至深水埗被警方截获;直到今日,警方又破获上月初的南亚裔匪徒持斧头抢劫元朗金行案,六名劫匪当中,有两名就读区内中一和中三的15及16岁学生。
除此之外,以屯门区为例,警方曾于上月底展开为期八日的“踏影行动”,以打击青少年犯罪活动;期间拘捕60人,主要涉及非礼、盗窃、勒索、贩毒等,当中40人年为24岁或以下,其中15人报称学生。值得一提的是,翻查2016年至2018年间干犯刑事罪行而被捕的青少年人数,平均每年有约2956人;若以此推算,加上因反修例风波而被捕的至少3091名学生,2019年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可能多达6000人。
青少年犯罪问题在香港并不罕见,惟近年数字有所回落而被社会忽视,至最近少年犯频现,才再度引发社会关注。骇人听闻的事件背后,其实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堕入法网?特区政府的防治工作又出现了什么缺漏?
对于青少年劫案频发,香港城市大学犯罪心理学家黎定基形容是“肺炎疫情后遗症”,因为疫情之下大量食肆倒闭,青少年少了兼职的机会,部分因而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他们在朋辈影响下,形成小群组,抱有侥幸心态,以为“好易走得甩”。
“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的背后,反映的是守法意识的下降。香港青年协会副总干事陈文浩分析,近日不少青少年纯粹因为“贪玩”或“无聊”而犯案,反映这个年龄层的“危机感不足”,一旦群党中存在具有更大犯罪动机的成员,就很容易唆摆同龄伙伴共同犯罪,误以为目前街上人流寂静,只要敢于下手便轻易得手。
为什么青少年的守法意识下降?背后原因复杂。其中一个值得探究的方向是,在“停课不停学”期间,主责培养青少年七大价值观(“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诚信”和“关爱”)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课”却被停掉了。因为疫情肆虐而教育局没有提供足够配套支援“电子学习”,很多老师疲于学习新技术以追赶常规教学课程,难以顾及德育学科,也就未能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则认为,犯案青少年大多来自问题家庭,而又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子女,导致他们终日流连街头,结识不良分子;加上去年反修例风波的影响,他们的守法意识有所下降,未必清楚了解哪些行为属违法犯罪。
黄锦良的分析仍然有待社会研究的验证。事实上,“防治青少年犯罪”除了是社会的责任,也是警务处的工作重点之一。然而,尽管警方一直强调已透过与跨部门和多机构合作的模式,从“预防及宣传”、“加强执法”、“等级性惩教”及“复康跟进”等四方面打击青少年犯罪,但有关成效似乎需要重新检视。
再者,经历反修例风波,不少执法事件备受争议,令社会对警队的信任度跌至历史新低——如何透过公平公正的独立调查,以重拾警民关系,疏导仇警情绪,继而树立警民威信、重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民法治意识,将是特区政府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陈文浩则呼吁,年轻人要坚拒参与犯法行为,而家长则应该多加关心子女,了解他们如何结识朋友,也应该教导他们倘若遇到经济困难要循正常渠道解决,并养成正确的理财观念、学会节流的美德;有需要的话,不妨向社区支援中心寻求协助。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
【新冠肺炎.深度】停课不停学口号易喊实践困难 须破除两大迷思
【深度】迫“口交”、掴32巴、10童围殴——童党欺凌谁之过?
【新冠肺炎.深度】K房、雀馆延迟关闭之谜——谁在制造防疫漏洞?
【新冠肺炎】200张负压病床“被消失” 港版“方舱”仍待何时?
【新冠肺炎.深度】每日只验1000个——香港病毒检测数量偏低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