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该还前线医护应有的尊重了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十七年前,当非典型肺炎(SARS)突如其来肆虐中国大地时,66岁的钟南山带领着前线医务人员,冲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夜以继日,最终打赢了那场抗疫战。十七年后的今天,当另一场肺炎疫情以湖北武汉为中心四处蔓延开来的时候,已经83岁高龄的钟南山,再次冲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在他身后是无数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的医务人员。

17年前的SARS与去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资料图片/路透社)

2003年,钟南山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的一段话,将前线医务人员承受的身心压力与艰苦呈现在人们面前。这里摘引一段对话:

主持人:当你自己病倒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让大家知道呢?

钟南山:我想在那个时候,因为任务比较重,各项工作特别是抢救工作都比较繁忙,我那个时候确实也比较疲劳,也累病了,但是那个时候,其实我不觉得病很重。另外我想不要影响大家的情绪,而且我并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一个过度疲劳以后出现的一些不大舒服,所以休息两天就好了。我想没有必要向大家讲得太多,这样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

钟南山:人一个是身体,一个是情绪和信念,假如一个人比较超脱,他正在很认真或者一心一意去追求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其他很多东西是比较容易克服的,包括身体。所以我就是在那样一个思想的支配下,好像身体也比较快复元了。在我的研究所里,在病与不病、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没有一个要求转换工作,没有一个要求休假或者什么,他们都在做。有一个医生到现在还没有出院,他就是在抢救一个非典肺炎病人的时候被感染的,当时他带了四层口罩,但是过了三天他自己病了。他发展得很重,到了极其的呼吸困难,心跳只有40次,当时他看见我就留下了眼泪,非常痛苦。但是在他恢复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说我后悔我做了这个工作。我们现在正在抢救一位主任,今天的情况很不好,因为他拖延了治疗。这些病人都是我的同道,而且都是我的好朋友,我觉得是很伤心的。

主持人:当你听到你的同事倒下去,甚至是病死,你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钟南山: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次是非典型性肺炎,说不定下次是传染性心肌炎,我相信搞心脏的那帮人也会像我们一样站在最前线,不会因怕传染就不来了、不做了。

84岁的钟南山年事已高,却仍要为疫情东奔西走。图为钟南山南下武汉,在火车上倦极入睡。(央视截图)

2020年,一张钟南山在南下武汉火车上的照片,又再让很多人动容和泪目。无数在抗疫前线奋战的医务人员每天也如他一样,站在病与不病、生与死的边缘。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次披露,新型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截至2月11日全国报告感染病毒的医务人员1,716人,其中6位已经病故。仅武汉一个城市,就有1,102医务人员受感染。

请记住1,716,就像记住“吹哨人”李文亮医生一样,因为这不仅是个数字,更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家庭难以承受之重,一个个曾经为民众出生入死的身躯。

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听了太多对前线医务人员的感动与致敬,像“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央视元宵晚会上一众主播也很深情地朗读了《你的样子》,致敬每一位在前线斗争的医护人员和在岗位上默默贡献的人。谁是这场疫情中最值得尊敬的人?前线医护人员当之无愧。当人们还在家隔离时,他们已提交“请战书”,告别家人,走上防疫战场,每天穿着防护服进出重症监护病房,为了不上厕所,连水都不敢喝,甚至穿上尿片。这些付出,可能不是我们隔离在家的人一句“致敬”就能概括的,也不是一句“白衣天使”、“最美逆行者”就等于感同身受。比起一句句感动,对他们最好的“致敬”,是在危难关头尽可能充裕的物资保障,包括医疗物资和日常饮食的保障。

“吹哨人”李文亮医生因感染新冠病毒不治而亡,在内地广受民众关注。(资料图片/路透社)

必须确保防护物资到位

这一次新型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断暴露前线医务人员医疗物资短缺的问题,有医生和护士要么毫无防护地“裸奔”,要么迫不得已用垃圾袋自造口罩和防护服,大年三十晚有医务人员只能吃泡面、喝矿泉水。“白衣天使”也是人,面对疫情也会担忧,面对医疗物资不足也会怀疑,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并不是理所当然。当这些基本装备都得不到保障,当武汉90后护士流产后十天重回前线都成了有关部门宣传的素材,再高喊“致敬”、感动,该是多么苍白,多么反讽。

说到底,对医务人员的尊重不能停留在感动层面。因为疫情一旦过去,感动大概也就慢慢淡忘了,医务人员是不是又该从“白衣天使”变成“白衣狼”了?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过后,人们普遍对医患关系表示乐观,当时不少医学研究论文也都认为SARS“使医患关系有了新的转机”,不少人甚至在多年后还在怀念SARS后的医患关系。可今天再看医患关系,谁还会保持乐观?

就在去年12月底,北京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割喉杀医事件。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首次公开谈新冠肺炎疫情时,有专家呼吁,“真正的医务人员都是围绕病人,不惜家庭、个人安危站在救治病人的第一线。对于那些伤医的事件应该坚决地制止……”言犹在耳,北京又一位年轻医生被病人砍伤。

内地经常发生医闹事件,医生的人生安全并未得到妥善保障。(资料图片)

从制度切断“医闹”原因

据统计,在2009至2018年十年间,大陆媒体共报道了295起伤医事件,362名医护人员受伤。另据统计,2001年以来,至少50名医务工作者因暴力伤医事件而失去生命。为何类似悲剧一再上演?究竟有没有独立、良好、透明的解决机制?中国特色的医疗改革、医疗产业化是不是某程度上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走出“以药养医”的怪圈?这些问题,必须直面与彻底反思,才是对时下正冲在抗击疫情前线的医务人员最大的宽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抗击肺炎期间,围绕改善前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及待遇的讨论与呼吁不断涌现。2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疫情防控最新进展特别是关爱医务人员举措举行发布会,国务院办公厅亦转发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因地制宜及时向防控任务重、风险程度高的医疗卫生机构核增不纳入基数的一次性绩效工资总量,并指导有关单位搞好内部分配,向加班加点,特别是作出突出贡献的前线人员倾斜。

这样的改善医务人员工作条件与待遇的举措不能只是疫情防控期的“急就章”,更应成为疫情过后的总基调,并尽快走向制度化。如此的切实作为与鼓励,才不枉费他们危机关头的付出与拼命,也才是对他们该有的尊重。

图为武汉雷神山医院,医护人员查房。(资料图片/中新社)

俗语常讲事在人为,但也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抗击肺炎疫情战场上,前线医务人员付出再多,也只是危机到来后的“应对之策”,能否最大限度地在预防阶段、在“硬体”层面有切实改善和进步,才是最为根本和重要的。这一次肺炎疫情暴露出内地在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领域的各种短板与盲点。可以说,从2003年的SARS到今次的新型肺炎,这些短板始终没有补上,盲点依然是盲点,整个公共卫生系统在人员、技术、设备各方面都远远落后。尤其是对于疫情刚发生时的预警与警觉,也因为层层官僚体制的掣肘与各级官员的不敢担当与不作为,导致严重迟滞,最终错过了黄金防控期。

“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月14日作出的指示,也是对14亿中国人的承诺与要求。要想汲取教训,做到防患于未然,需要社会全体共同努力。如果可以,不妨从给前线医务人员该有的尊重和地位开始。

相关文章:

【武汉肺炎】“对口支援”:疫情下的国家总动员

【武汉肺炎】PPE存量不明 疫症当前医护人员的矛与盾

【武汉肺炎】“吹哨人”李文亮逝世引发震动 警钟应长鸣

【武汉肺炎】大疫面前官僚体制溃乱 问责程序势在必行

上文刊登于第20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2月24日)的《该还前线医护应有的尊重了》。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