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深度】财爷又“全民派钱” 识得派,一定咁样派!

撰文: 陈智拥 黄云娜
出版:更新: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三(2月26日)发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在社会呼声高涨下“从善如流”,宣布向18岁以上香港居民“派钱”,同时保留退税等“派糖”措施,以纾解民困。为民纾困是政府应有之义,但长远而言,“派钱”根本难以纾解社会矛盾,亦无助纾缓百姓焦虑;特区政府若想从根本解决民困,必须秉承公义重整分配结构。

受反修例风波及新型肺炎疫情的双重打击,香港正面临回归后第三次经济危机,首当其冲是普罗市民,不少人已被裁员或被强制放无薪假;加上政府抗疫失能,市面陷入一片恐慌,既要担心个人健康,又要担心经济不景。市民怨声载道,难免期盼特区政府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出手相助,不论建制或泛民政党,也难得“团结”提倡政府向全民派发1万元。

受反修例风波及新型肺炎疫情的双重打击,香港正面临回归后第三次经济危机,首当其冲是普罗市民,不少人已被裁员或被强制放无薪假。(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无可否认,在艰难时期,“派钱”的确能为市民提供“及时雨”以解忧纾困,但从长远而言,“派钱”并非解决香港困境的良策,因为贫富所得均一,也无法解决贫者所面对的结构性生活困局。如果特区政府只为纾缓民怨而“派钱”,甚至提供各种小恩小惠的“派糖”措施,却未能从根本扭转分配结构,深层次矛盾就会继续累积,市民的生活的焦虑不安也会持续,类似反修例的大型社会运动就难免重临,到时候香港又要再被折腾一遍。

《香港01》不止一次指出,当下的民怨沸腾,源于港英时期已经积压的深层次结构矛盾,在“官商共治”格局下,一直未能秉持分配正义,也未能发展新兴产业,导致贫富悬殊。所谓“分配正义”,就是政府使各阶层都能充分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让任何一方成为其余阶层成功的牺牲品或踏脚石,例如在一次分配中,令劳工阶层享有更合理的按劳分配报酬,又在二次分配中,通过政府政策的介入调整社会资源的供给,提高所有市民的生活品质。只有秉持正义的分配方式,才能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反之,就会引起矛盾、发生冲突。

事实上,特区政府曾经两度“派钱”。第一次在2011年,当时社会刚脱离金融海啸,经济回稳但通胀严重,同时楼价急升,导致民怨升温。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发表《财政预算案2011》时,原本仿照早年的做法向合资格人士的强积金户口注入$6,000元,以加强退休保障;不料却惹起全港反弹,指远水难救近火,泛民主派更发起连串游行。群情四起下,曾俊华转为向年满18岁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一次性发放$6,000元, 开启“派钱”大门。诚然,此挽回不少民望,但是当时生活成本上涨、楼价高企、医疗资源不足等经济民生都没有改善。

特区政府曾经两度“派钱”。第一次在2011年,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发表《财政预算案2011》,向年满18岁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一次性发放$6,000元。(资料图片/江智骞摄)

第二次则是在2018年2月。当时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政府录得破纪录的1,380亿元盈余,财政储备突破万亿元。彼时,以特首林郑月娥为首的现届政府刚上任大半年,扬言将展现管治新风格、政府新角色、理财新哲学的她,在2017年10月公布首份《施政报告》时,却令人大失所望,根本解决水深火热的房屋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向来只懂得呼吁政府“派钱”的各大政党,又借此在《财政预算案》公布前吸尽眼球、挑起民情。因此,当陈茂波并未如愿“派钱”后,屡被质疑未能还富于民。他随即推出“关爱共享”计划,向合资格的280万名市民派发$4,000元。奈何有关申请手续繁复,金额直到去年中才陆续到达市民手上,期间消耗了3.11亿元公帑的行政成本,而民生问题仍然未解。

可想而知,如果陈茂波再次只顾“派钱”而不重整分配结构、借此推行社会改革,相信香港前路只会更难行。除了打破既得利益结构、重构公正的资源分配,特区政府也应该调拨资源、发展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方能提供更多具发展潜力及待遇优厚的创业与工作机会,并借此改革教育制度,增加科技人员、专上教师及医生等高薪职位,提供向上流机会。

(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以创新及科技为例,即使政府在十年前已经提倡发展知识型经济,奈何直到今天创科发展仍严重滞后。日前理工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一套全自动快速多重诊断系统,能够在一小时内迅速检测30种以上细菌及病毒的病原体,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而成本只须300元。团队表示,曾经向创新及科技基金申请资助,但未能成功,幸而其后获得深圳市政府资助。其实特区政府并非首次“走宝”,理大于2009年研发的电动车MyCar产品原型后,同样因为缺乏港府及财团支持而无法“落地”,只能把品牌和技术售予美国公司,从此与香港毫无关系。港府如此后知后觉,莫说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科龙头,连基本的发展土壤都无法提供!

理大于2009年研发的电动车MyCar产品原型后,因为缺乏港府及财团支持而无法“落地”,只能把品牌和技术售予美国公司。(理工大学图片)

须知道,“派钱”只是糖衣毒药,用以麻痹社会对不公义财富分配的痛感。无论经济环境如何,社会资源分配都应格守公义原则,不能被舆论左右而药石乱投、不就民生问题对症下药。在长远发展上,必须改变旧有分配模式、推动产业政策,才能促进阶级流动、真正为民解困。林郑月娥及陈茂波等若仍死守“派钱”及“派糖”哲学,只会深化矛盾、制造阶级冲突,最终为民所弃。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

【武汉肺炎.深度】接回滞留湖北港人的几点思考

【肺炎.深度】澳门连续13日无新增个案 抗疫神话这样炼成的

【武汉肺炎.深度】“盲抢”背后 谣言满天飞的反思

【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这堂经济课 港府完美示范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