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学童.二】港生内地上学有新政 深港教育孰优孰劣?

撰文: 张家佳
出版:更新:

深圳和香港两个毗邻的城市,因为历史和政治原因,拥有迥异的社会氛围,因此带来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在罗湖口岸的通道两侧,到处可以看到关于香港上学的广告。各类培训课程或者中介机构,标榜自己的承诺:免考试进香港的中学,或者提供DSE、A-Level培训课程可以直接进香港的高等学校,以此吸引内地一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这些广告的目标客户是那群在深圳生活的港籍跨境学童们。

承接上文:【跨境学童.一】一日双城求学 跨境生问题多引家长顾虑

李婷每天过关都会看到这样的广告,但她反复表达了更喜欢香港的学校和教育制度,这也是她为儿子选择港校的原因。李婷说:“香港真正实行了综合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问题。”深圳的学校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最大的考核指标,她感叹:“太应试了!”

李婷认为香港的学校比较注重素质教育,而内地的教育有些应试。(高仲明摄)

李婷说双非儿童入读港校并不难,香港的申请机制完善,填妥志愿即可。“当时填报志愿,我们一开始也没选到心仪的学校,后来再去叩门面试,选择了现在就读的这家小学。”说起现在小黑就读的学校,她相当满意,“这所学校在北区口碑不错,我有很多内地朋友的孩子从这里毕业。”

那天,李婷和小黑在放学路上讨论补习班的事宜。在香港,放学后也有一些补习班,许多与兴趣爱好有关,孩子自愿参加,并不是课堂的延伸而已。尽管小黑也偷偷小声地说香港学习压力大,但是李婷在一旁补充,和内地的教育比起来,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那压力算小。李婷还说起香港的学校有家长开放日,老师会一对一接待家长,聊孩子的情况。香港一个班级通常只有二三十人,内地的学校班级人数众多,四五十人是常态,每一个学生得到的关照,相比香港还有所差距。

上水的跨境学童放学后。(高仲明摄)

无论如何,许多跨境学童当年选择来港求学,很大部份原因是看中了港式教育的种种优势。Susan如今还能悉数道出当年她考虑的指标:“首先当然是为了将来能够升读香港的大学。在我的印象中,香港大学是英式教育的代表,这里中西文化交汇,孩子可以从小受薰陶。DSE的考试难度也比内地高考容易一些。其次,香港的学校环境很好,食品安全校舍安全都很让人放心。”

但如今,深圳被外界和舆论视为大湾区发展的龙头城市,其教育潜力不容小觑。“深圳的教学模式一直在变化。”早年,深圳贯彻的是传统内地的教育机制,港人学童入学困难重重,但是随着开放步伐加快,如今深圳更了解外籍和港人学童的需求,如双语学习环境等。

深圳教育界出现了一套针对香港学童的方案,效仿国际学校,开设外教课和素质教育课,也有了更多课外考察机会,或者索性课程设计与港校相同,方便港籍学童可以回港参加升学考试。例如一些港人学校的学童,在毕业升学时,都会获得香港教育局的官方派位。

霏霏妈妈说,“现在经常看到的多是(深圳)国际学校或者港人学校的广告,孩子能接受差不多的港式教育。”她坦白,“这些广告很有诱惑力。”两地的教育存在差异,加上日益不明朗的社会状况,不少家长担忧孩子的安全,跨境学童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面临重大抉择。Susan当年在香港读书的时候感觉香港是一个热情、自由的城市。“我们班上一半内地学生,一半香港学生。私下我们讨论未来的时候,香港同学都希望我们留下来,一起工作,一起玩。”

但是这几年,她愈发觉得两地人之间微妙的人际变化。“我经常看到一些新闻,内地孩子在班上被针对,(感到)很心寒。不想让孩子受政治事件影响。”她说。“还有警察的子女被欺负、孤立,觉得有点不可理喻。”当年,她喜欢的城市氛围,如今变得奇怪和分裂。但是,她庆幸的是诸如她这样的身份,还有一个深圳大后方可以撤退。

深港两地之间人际关系微妙,让家长对孩子的处境担忧。(洪琦琦摄)

回去上学意味着什么?李婷觉得让已经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孩子回去,需要适应期,她建议去国际学校或者港人学校,因为这样可以继续接受港式教育,但是这个成本并不划算。而在已经决意要(孩子)回去的家长眼中,让孩子逐渐接受内地的教育,并且将对内地学校和体制的信任建立在孩子身上。

前段时间,香港警务处机动部队警署警长“光头刘Sir”刘泽基接受中央媒体访问时表示,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内地读书,因为他觉得香港的教育出了问题。刘Sir称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内地读书,将来会知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会爱自己的国家。

Susan看到有关报道,十分同意刘Sir的观点,虽然不能说是香港学校出了什么问题,但她觉得一些香港青少年接受的教育比较偏激。女儿还小,她相信回深圳也会很快融入深圳的学校。回深圳,人力、财力都可以大大减省,并且更关键的是时间。“我不想让孩子的童年在路上度过。”

提到童年生活,Susan说之前女儿去找同学玩,都需要去香港,有时候周末没法赶回去,也会感觉被排挤。她想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玩伴生活圈,而在深圳或许就可以解决。

光头警长刘泽基因为担忧香港教育,想让自己的孩子回内地上学。(资料图片/新华社)

回深圳还面临着长远发展。港籍学生的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么高等教育呢?港生是否接受内地高考和内地高校?职业规划呢?去金融中心香港工作还是在内地发展?这些都是急切又操劳的父母心中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的问题。深圳政府做好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预备,接下来要更进一步做好高等教育乃至就业的政策准备。

若继续在港升学,则需面对现在香港已经发生变化的形势。“班上有小朋友的家长不太喜欢内地来的小朋友,这个我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社会发展成内地和香港处境尴尬(的光景)。”内地孩子和本港孩子的相处,是历来讨论的重点。

小黑和霏霏都在学校说粤语,对于孩子有没有融入香港学校,李婷说,“小黑班上大部份朋友都是跨境或新移民家庭孩子,因此没有听说过内地生和本地生的差别对待或分歧隔阂。”但是,更远离口岸的学校,香港本地生较多,她也不敢肯定。那些选择留在香港读书的孩子和家长的愿望则简单得多,希望香港的一切能恢复原来平静的状态,希望跨境学童和本地学童之间能够平等、快乐地相处和成长。正如李婷为小黑规划好的路线,在香港平平安安读到中学会考,再考大学,甚至出国深造。

那些选择留在香港读书的孩子和家长希望香港的一切能恢复原来平静的状态,希望跨境学童和本地学童之间能够平等、快乐地相处和成长。(资料图片/高仲明摄)

后记

香港步入冬天,反修例运动带来的社会活动开始减少,新学期开始,即将到来的是农历新年假期。热热闹闹的跨境学童家长群最近讨论的话题又恢复了正常,无非是孩子琐碎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

深港两地众多千丝万缕的问题中,跨境学童只是其中一部份。但是,李婷和Susan知道,一些问题还是存在,她们反映了莘莘父母的困惑和尝试。李婷说未来担忧孩子升哪所中学,而Susan已经在准备孩子回深圳升学的事宜,忙于择校和办手续。无论是离开还是留下,横亘在两地家长和学生面前的问题始终是一道取舍题。

跨境求学问题多 家长们的困兽斗

跨境学童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可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算起。当年许许多多父母双方都不是香港居民的婴儿在香港出生,这些孩子被称为双非儿童。另一种普遍情况是单非儿童,父母其中一方是香港人,孩子出生在内地或香港皆可获港籍,但若要去香港读书,需要申请单程证,以便办理入学手续。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可以拥有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还可享有医疗、教育等福利。 当年有中介公司甚至以“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可以享有800万港元的综合福利”为噱头,招揽生意。

一日双城 三万跨境童的求学旅程

香港规划署自1999年起定期展开的跨界旅运统计调查数据显示,1999年的跨界学生人数为910人,到2017年增加至28,280人,数目还在逐年增加,到今年约为三万人。两地求学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首当其冲的是香港学校的学额纷争。根据教育局学位分配组发布的《2019年度统一派位选校名单(居于内地申请儿童)》白皮书显示,2018-2019年度学额总数是2,156,而2019-2020年度则为780,跌幅六成。

学额减少的原因,外界普遍猜测是2013年双非零配额的政策见效,导致双非儿童减少。统一派位虽然可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位,但是未必可获派理想学校,因此很多香港家长十分反感跨境学童占据学额。学额关乎孩子的未来,故两地家长一度互相争执和埋怨。

跨境上学费时费力,家长希望孩子拥有简单童年。(洪琦琦摄)

家长踟躇 盼孩子生活轨迹更简单

跨境上学舟车劳顿,费时费力,不利孩子成长。在口岸,更不时传出跨境学童出现状况的消息。如电影《过春天》讲述跨境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份便利走私水货。他们因为拥有特殊的跨境便利,往往成为一些犯罪分子的目标。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深圳边检站在2005年12月起,在罗湖口岸出入境大厅专门开通了“深港走读学童专用通道”,积极改善学童们的上学条件。

尽管如此,跨境学童家长Susan有时候想,孩子的生活轨迹简单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不该发生在单纯孩子身上的问题?但是,跨境学童和家长就像进了围城,被外面人艳羡,个中的纠结却只有自己清楚。

如今,香港的不稳定和深圳的诱惑似乎给了他们一个台阶。而是否走出这一步,许许多多家长仍在犹豫踟躇。

(因应要求,受访者皆为化名。)

上文节录自第197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月13日)《跨境学童回流深圳?双城求学路上的取与舍》,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