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情动于中】通识教育中的哲学思维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香港人的生活其实充满哲学元素。不信?近年被香港家长追捧的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课程,正是因为以国际视野与“知识论”兼备为主要卖点,而“知识论”是培养批判思考的重要部份。本地文凭试课程中,中国语文的指定篇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儒、道思想,而初中的世界历史课程,已经有西方天赋人权等概念的简单接触。
撰文:程兆成

离开校园,要认识哲学,自然要看哲学著作。本地较知名的有李天命的多部著作,在香港出版物中,因惊人的翻印次数以及推广哲学中的语理分析而深入民心。然而,哲学不止于李天命,亦不止于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西方哲学简介小说《苏菲的世界》,还有大学的通识读物对哲学作系统介绍。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角度让读者认识哲学。(视觉中国)

以下,笔者会以一个对哲学感兴趣、大学并非主修哲学,但有意认识哲学的读者视角为大家介绍、评析黄沐恩的《情动于中─生死爱欲的哲学思考》一书。

香港人可以接触到的大学通识读物不少,外来的有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中译本。而介绍哲学的书籍,较一般的普及哲学读物浅白、扼要,亦有就不同著名哲学家作专题探讨,比一般内容浩瀚和艰涩的原典易读。

返回内地,则可接触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内地大学出版物,尤其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通识系列。当中的哲学范畴大抵以西方与中国的哲学史为主、逻辑学为辅,多介绍哲学知识,知识量繁多,概念名词亦多,未有基础的朋友较难入门,内容亦多少受到列宁、马克思、黑格尔与唯物论等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丛书”则有另一种特色:丛书有不少哲学作品,出版至今共有九本作品,以哲学为主题的占其四,反映哲学教育在中大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位置。而在哲学范畴的部份,却又有不同特色,与前述牛津大学与北京大学出版有较统一的形式又有不同。

最早期如陶国璋的《哲学的追寻》,以散文的方式正面介绍哲学的种种,若对哲学没有兴趣,难免感到枯燥;近晚期的王伟雄、刘创馥合著的《宗哲对话录》,以批评宗教的方式,探讨宗教哲学,是前述两所大学出版社的通识系列未有探讨的范畴,而以二人对话形式推进,形式较新,亦便于深题浅说,浅白易读之余能够带领读者作哲学思考。

哲学与艺术息息相关。(郑子峰摄)

寻找情绪的本质

本书属丛书的再版,处理与前述两所外地大学出版社的同类作品不同。重点不在哲学知识的引介,反而更侧重哲学思考。当然,哲学思考与哲学知识两者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截然二分。本书更是自成一格:以哲学研究贯穿全书,寻找情绪之为情绪的本质:“情绪到底是一种身体反应,还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它是生而有之而人所共有,还是由社会建构而成、为不同文化独占的产品?”作者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以哲学研究为骨干,论证情绪既具有身体性的一面,亦具有理性的一面,两者在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建立一层又一层的交互关系,从而形成情绪各种看似矛盾的特质。”

全书以欧美的情绪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最新研究为证据,同时又辅以东、西方的经典文学、音乐、绘画、电影作旁证,以支持作者上述的回答。中间亦结合了作者过去在大学任教“认识情绪”与“情绪哲学”的部份内容。

作为大学生或一般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除可认识情绪是什么外,亦能涉及以上种种不同学科的内容和元素,读来轻松可亲、有趣。客观而言,效果有二:一是有助让习惯以多元素材刺激学习兴趣的年轻世代增加阅读的兴趣;二亦有助读者跨学科的涉猎、开眼界,同时追随作者的文笔思索与介绍的理论和实验,得见学者跨学科研究的视野与学术界的研究与发现。加上注释显浅、文字畅达,免去一般哲学著作因深刻思考而起的艰涩乏味,而思考与语言又不失哲学的严谨认真,澄清概念外亦能提出系统的看法。加上适时辅以图表与图片,较一般哲学著作易“入口”。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通识教育丛书”的定位,与前述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通识系列的方向不同,不在于写得显浅的专门学科知识,而是在于丛书的作者在思考社会、人生、知识等大问题后作出有洞见的整合,以培养具有开放心灵、对世界、对学问好奇,并对知识有渴求的二十一世纪公民。黄沐恩此书是对以上精神有较理想的演绎,特别是培养“对世界、对学问好奇”的部份。

《苏菲的世界》一书是哲学入门读物之一。(网上图片)

从哲学教育在大学通识教育的层面去作评析,可能对本书有另一种观察。哲学因学科的特点,令哲学教育固然与大学通识教育息息相关,甚至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基础,所以,不难理解该“通识教育丛书”对哲学的重视。以全球学术龙头,以发扬通识教育的美国高等教育经验为参考:1980年后的哈佛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共分八大领域,其中“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便属于哲学基础教育的范畴,近年风行的《正义:一场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一书即为其道德推理课。

基于书籍本身的定位不同,书的内容组织亦有不同。即使你和我一样,曾阅读过不少哲学的普及读物,但在坊间不少哲学的普及读物以引介哲学知识为主,加上网上资讯泛滥,哲学知识不难求,哲学思考反而更值得重视。北京大学的通识系列虽然内容扎实,但整体哲学知识过于繁复,对非哲学主修的学生阅读时该会有一定的压力。

表达雅俗共赏

而黄沐恩这本书,层层递进,逐步引导读者进行哲学思考,而且每章引言、介绍、小结相当清楚,每章亦会尝试连结前文,勾勒提及过的重点,避免令读者迷失。加上作者于前言部份非常清晰简明的介绍,方便不同需要的读者获取养份,各取所需,实为自学与研习的恩物。此外,本书提供相对宝贵、但易理解的哲学思考,脉络清晰,不会因哲学知识的理解而有碍思考,更兼具跨学科的知识增益与知识视野的开拓。

以第一章为例,作者以情绪哲学为主线,再辅以文学、电影等穿插,除能道出哲学对两者的影响,亦能避免内容与文字过于枯燥。以哲学思考为主线与重心,令读者可以尽量避开一些晦涩名词和概念,同时可以有深刻的思考。本书大抵是以哲学思考为主线,辅以其他贴近人生与生活的探讨与素材,就变得亲切可人。如果说《宗哲对话录》是深题浅说,那么,本书则可以说是雅题俗说,深题却逐步展开,步步浅说而又以雅例丰富整本书的养份,是雅俗共赏,是一般人明白的“哲学”,免去一般大众哲学读物不能“入俗”,不懂浅说的弊端。

不过,以引起读者兴味而言,又非一面倒,因涉及部份严肃的理论与实验,特别是对研究方法没兴趣的读者而言,会较沉闷,不过似乎是学术著作的必要之恶,作者的处理已作出较理想的平衡。而作者如此旁征博引,兼及中西与多门学科,虽以有趣浅易的方式表达,但对知识渴求一般的读者,其实颇容易感到畏惧。不过,作者聪明地以爱情作开首,自会对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有一种吸引。

提到情绪,一般人会想到负面与压力、情绪商数与管理、辅导与社工、精神科医生与临床心理学家,近年还可能联想到于社福界流行的修行方式─静观。

柏拉图认为关键在于找到值得爱的对象。(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然而,作者对情绪的处理是如此的不同。例如本书开首谈及的“爱情”,一般人会联想到流行读物、严肃文学或影视娱乐的题材,又或者以辅导专业的视角去看婚恋与两性关系,例如笔者就接触过学者黄丽彰与区祥江的作品。黄沐恩以哲学思考,辅以多样的作品和跨学科的视角层层推进,相比上述的资深婚姻与两性关系的专家、读物及创作,提供给读者的是另一种深刻的视角和一步步抽丝剥茧、有条不紊对爱情的追问。

柏拉图认为理想的爱关键在于找到值得爱的对象,弗洛姆(Erich Fromm)却认为重点在于如何去爱。往往两种通往理想的爱的路会衍生相反的指引,当伴侣不完美时,该如何做?是及早离开,还是坚持到底?两种理性主张下,现实生活可能是丢掉一生摰爱,又或者是半生互相折磨,爱的两难,令理想的爱在现实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

当然,作者的用心还不止于此,他既解答爱情,亦对情绪的本质有所探讨,全书结尾就以“快乐”指出何谓“幸福之路”:“当情绪的出现体现了我们珍而重之的价值时,即使他们本身感到痛苦,我们亦会因它们的出现感到快乐;这种关于情绪的快乐,就是幸福感。”

《情动于中:生死爱欲的哲学思考》(资料图片)

《情动于中》
副题:生死爱欲的哲学思考
作者:黄沐恩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相关文章︰

【书评.味的世界史】在甜酸苦咸中寻找发展轨迹

【书评.余英时回忆录】华裔史学家忆述香港缘

【书评.故事行销圣经】无往不利的故事思维

【书评.考工记】走进古宅探索记忆 以小人物一生记录城市变迁

【书评.墙的时代】各国高墙林立 硝烟四起 人类如何共存?

上文刊登于第19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2月16日)《《情动于中》通识教育中的哲学思维》。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