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泪弹.下】“催烟”四起 长远或增生态、医疗负担?

撰文: 吴东伟
出版:更新:

反修例激烈冲突持续逾半年,最近两周稍见缓和,终于不再“催烟”四起。冲突期间,警方共发射超过一万六千枚催泪弹,引起大众担心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不过,当局至今仍拒绝公开催泪弹成份表等资讯,警务处、食物及卫生局及环境局等几次三番不够严谨的解说,亦未能释除公众忧虑,导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现时网络上更流传出不少偏方,包括有消息指“吃锌片”和“用苏打粉冲凉”能减低二𫫇英在人体的积存量。
种种未经证实的谣言满天飞,政府又能做什么来释除恐慌?近期更有市民目睹社区内出现大量雀鸟尸体,这对生态系统又会是一个怎样的警号?长远而言,又会不会增加未来的医疗系统负担?

承接上文:【催泪弹.上】全城陷沾毒恐慌 政府须以证据释疑

警方曾在中大校园施放逾千枚催泪弹。(Getty Images)

隐忧三:生态系统响警号

催泪烟弥漫的香港,不但令人人自危,还引起生态恐慌。近月,中文大学、九龙湾、将军澳、红磡及元朗等地区,发现大批雀鸟死亡个案,不少人怀疑事件与警方频密施放催泪弹有关。据渔护署统计,在6月至11月28日期间,曾检获4,668只雀鸟尸体,即平均每月934只,比去年每月平均数量898只多。黄碧云认为,香港城市密度高,而每逢反修例示威冲突,警方都在短时间内发射多枚催泪弹,担心这拥挤的城市未能承受,例如在中大及理大的警民对峙中分别发射逾千枚催泪弹,事后即出现野鸟死亡,反映生态系统或现危机。

邝士山也认为,催泪烟可能已影响生态系统。他解释,动物具备“自我修复”和“适从能力”本能,身体会因应环境改变而作调节,例如雀鸟吸入外物后,若份量不高,会通过消耗机制排泄出体外,但若在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的化学物,身体可能负荷不来。他提醒,示威地区频发的雀鸟死亡案例,正好是一种指标,反映当局必须关注催泪烟的不同影响。

邝士山认为,催泪烟可能已影响生态系统。(高仲明摄)

不过,渔农自然护理署认为,“催泪气体对动物产生的影响视乎品种、接触到催泪气体的时间长短及浓度,不能一概而论,现时少有科学文献有关催泪气体对野鸟的影响。”香港观鸟会也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暂时未有证据证明雀鸟因催泪烟死亡,而近期较多死亡的是栗背短脚鹎及栗耳凤鹛这两种林鸟,最近正值牠们的迁徙期,相信不会在市区停留太久,即因催泪烟致命的风险不会大于长期栖息于市区的雀鸟;观鸟会又指,雀鸟有可能基于误判撞向玻璃幕墙或汽车,以往清洁工很快就会清理尸体,但近来市况令清洁工难以维持日常工作,导致雀尸停留在公众地方的时间较长,市民就更容易发现。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亦指,没有足够科学文献证明催泪气体影响野鸟,“一般情况下,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亦有机会对野鸟有害。”

在社交平台上,有人分享在中文大学发生警民冲突后,翌日所摄得的雀鸟死亡图片。(Facebook图片)

然而,除了雀鸟死亡疑云之外,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表示,早前到受催泪烟污染的校舍巡视时,有职员向他反映,校园出现很多死老鼠,“以往偶尔捕获一只,最近短期内捕捉了一桶六只”,惟当时正值停课时期,故认为情况不正常。除此之外,据朱汉强观察,该校舍地面满布雀鸟粪便,而职员表示两小时前亦曾出现类似情况,并刚清理地面不久;他认为,有关问题值得关注,“若鸟类数量减少,香港可能面临昆虫过度滋生”,其影响值得大家深思。

另外,动物保护人士还提出,应该关注警犬在没有防毒装备的情况下,被安排于受催泪弹影响而烟雾弥漫的环境中执勤的问题。爱护动物协会首席兽医桂珍曾表示,如动物接触到催泪气体,其眼睛、口部、喉咙、呼吸道及皮肤等,或会在一分钟内被严重灼伤。其后,多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如毛孟静、民主党邝俊宇、公民党谭文豪等,更联同动物保护团体代表到警察总部,投诉警方违反《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条例》,使警犬受到不必要痛苦。

不过,渔护署上月回应《香港01》查询时指,截止11月15日合共接获42宗相关投诉,但警方并没有接获任何警犬执勤后感到不适的报告,故认为没有证据显示有人使警犬受到不必要的痛苦或伤害。

曾有传媒机构发现执勤中的警犬出现失禁情况。(资料图片/李智智摄)

隐忧四:人人自危 药石乱投

催泪烟对港人健康威胁未明,人人自危下难免药石乱投,不同界别“专家”更踊跃为网民提供各式各样的自救良方,深受示威者欢迎。例如,有食疗专家声称“绿豆汤是上古疗法,能解百毒”,呼吁市民以绿豆汤配维他命丸解毒,“只要每日啪几粒,功效更为显著”;另外,有中医师建议饮用清热解毒茶,以透过“内调”方式,将积存在体内的二𫫇英毒素排出。

“我又没有去到饮绿豆水‘咁颠’,也没有用过苏打粉冲凉,因为听起来不科学啰,但不排除其他人会这样做。”Sammi笑言,相较于其他过敏者,自己算是比较幸运,因为红疹维持数天后就会自然消退。不过,自诩相信科学精神的他,也按捺不住好奇心搜罗“自救偏方”,更曾因各方“专家”言人人殊而不知所措;幸而,经过冷静分析,他发现不少言论欠缺科学实证基础、没有什么成效。记者其后翻查社交平台,发现很多人自诩催泪弹专家,侃侃而谈二𫫇英怎样危害人体及环境,却对催泪弹释出二𫫇英的必要条件只字不提。

自诩相信科学精神的Sammi,也曾按捺不住好奇心在网络上搜罗“自救偏方”。(龚嘉盛摄)

问题是,为何各种站不住脚的资讯会有生存空间?Sammi自言,之所以断定身体过敏是警方责任,皆因从社交网站阅读过一名自称熟悉毒理学的“专家”所撰的文章,而他的化学知识水平有限,根本无从考究对方所言的真伪。他仍担心自己已中了二𫫇英毒,也害怕会“生畸胎”,故短期内未有结婚打算,只盼望家人健康,没有因而受影响。

黄碧云表示,大众之所以听信偏方,“责任在于特区政府不愿公开催泪弹成份表,更没有尝试任何环境污染检测,市民只能自己‘谂计仔’自救。”她又认为,大众的恐慌情绪其实是“最正常不过的反应”,倘若当局继续拒绝回应,坊间的不同推论和自救手段只会继续无了期地传播。她呼吁当局理解何谓“谣言止于智者”,又建议陈肇始“不要再站出来‘拍心口’,说没有事要市民去相信”,反而应该尽快拿出催泪弹成份表,用科学数据说服大众。

黄碧云呼吁当局应该尽快拿出催泪弹成份表,用科学数据说服大众。(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刘兆朗认为,当局应该尽快落实三项工作。首先,尽快公开催泪弹成份表,让市民明了催泪弹的成份、燃烧温度、安全守则,以及所释放的污染物为何,从而有助医护人员制定适切的治疗方案;其次,要尽快派员到示威频繁的地区执行环境测量工作,以“土地”进行针对性的测量,了解泥土是否存有化合物的残余物,并采取泥土补救措施、进行泥土修复;最后,邀请医疗专家为公众提供指引,包括人体吸收污染物的安全指标,让大众知悉要吸取多少才会危害健康,并推算这一代人未来的医疗需要,及早估算对医疗系统会造成多大负担。

相关文章:

【催泪弹.采访手记】不应习惯的空气 16000遍的日常

【催泪弹】中大二号桥、夏鼎基运动场泥土样本 二𫫇英含量无超标

权威期刊《刺针》社论:警方武器成分不明 应评估对港人健康影响

【逃犯条例】网民组织公布催泪烟影响调查:约两成呼吸困难或出疹

上文节录自第19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2月16日)《催泪化武狂放 全城陷沾毒恐慌 政府须以证据释疑》。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