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泪弹.上】全城陷沾毒恐慌 政府须以证据释疑
反修例激烈冲突持续逾半年,最近两周稍见缓和,终于不再“催烟”四起。由6月9日首场大型示威至12月5日,警方合共发射逾1.6万枚催泪弹,不论是偏远的新界北,还是人口稠密的油尖旺,多区不时烟雾弥漫,大众不禁担心健康问题,纷纷要求特区政府交代催泪弹的产地、成份表及对环境的影响等;不过,当局不但拒绝公开有关资料,包括警务处、食物及卫生局及环境局等几次三番不够严谨的解说,亦未能释除公众忧虑,导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这是一种无形的恐慌吧。污染物是化学物质,我也弄不清能做什么来减低中毒风险。”29岁的Sammi由7月初开始参与反修例运动,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出席港岛区的示威活动。和大部份人一样,他首次接触催泪烟后,双眼有强烈刺痛感,曝露于空气中的皮肤更赤红泛热,甚至一度感到呼吸困难;幸而,有关状况经急救员处理后,不消一会儿便能消退,基本上也没有影响日常生活,所以不太关注催泪烟可能引发的副作用。
不过,从10月开始,他察觉身体对催泪烟的反应渐趋强烈,每次接触后,手臂和大腿都会长出芝麻粒大小的红点且极度痕痒,稍为用力触碰就会扩大范围,每处面积都有手掌般大小。至此,Sammi开始担心催泪烟的副作用。彼时,警方承认曾使用过期催泪弹,并购入内地制催泪弹,网上随即疯传两者危害人体健康,Sammi也怀疑其过敏反应与之相关。然而,他并没有前往医院求诊,也没有让专业医护检验身体,因为不适的症状只维持两至三日便自行消退。他反问:“难道每次上完前线都要看一次医生?”但为安全起见,无论身体有否出现不寻常的反应,他每次回到家都会立即沐浴更衣,并自行清洗衣物,以免把污染物传给家人。
Sammi绝非孤例。据警方公布,由6月9日至12月5日期间,发射了逾1.6万枚催泪弹,即平均每日发射逾90枚,导致多区不时烟雾弥漫。据“民间记者会团队”于12月7日发表的网上问卷结果,在1.7万名受访者当中,有17%表示接触催泪烟后,身体外露部份出现红疹、水泡或脓疮等症状。此外,急症科医生邝葆贤等收集逾170名前线记者症状的统计也显示,在“7.28”上环清场行动后,有72.6%皮肤出疹、发红、痕痒,有40.6%出现肚泻、肚痛及呕吐等肠道问题;研究团队还指出,记者的后遗症更严重,可能与警方施放催泪弹的数量、频率、浓度、位置、方式、以及多次持续接触致累积伤害有关。
至11月中,《立场新闻》记者陈裕匡撰文表示确诊长了氯痤疮,又引述网上资料称“氯痤疮是目前唯一可确认,人体积存高浓度二𫫇英的表征”,把市民对催泪弹危害健康的恐慌推向高峰。正当网上谣言四起、急需特区政府以客观科学理据释除公众疑虑之际,相关部门的回应却未能尽如人意,即使最近两周“催烟”暂遏,但人心惶惶的隐忧仍在。
隐忧一:二𫫇英源头争议
《立场》记者撰文前后,自诩“不论黄蓝,科学救港”的香港大学化学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前化学系讲师邝士山(K Kwong)多次在Facebook上发文,把矛头直指国产催泪弹。邝士山解释,催泪弹内的催泪化合物CS(邻-氯代苯亚甲基丙二腈)本身是固体,要加热才变成气体,再迅速冷却成微粒随风飘扬,而在加热过程中,一旦温度过高,就会分解氯苯(Chlorobenzene)等物质,并产生有“超级致癌物”之称的二𫫇英;他又断言,一般催泪弹生产商会把发热温度控制在450°C之内,惟内地制催泪弹的发热原料温度可高达3,300°C,会释出更多二𫫇英,并有爆炸风险;他更警告,二𫫇英可溶于脂肪,或导致孕妇小产、生畸胎。
至此,社会强烈要求特区政府公开催泪弹成份、对人体影响、应如何处理等问题;然而,面对外界质疑,有关当局一直置之不理,至11月20日在立法会会议面对民主党议员黄碧云口头质询时,食卫局局长陈肇始一再引述警方表示不会公开成份表,以免影响行动部署及行动能力,又称当局已检视医学文献,未有研究显示催泪弹会释出二𫫇英;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则补充,山火或燃烧垃圾都会释放大量二𫫇英,“香港近期很多商铺被纵火,街头出现烧车、烧垃圾等情况,其燃烧范围、时间、温度都可能是产生二𫫇英的源头。”不过,在政府认受性和公信力极低的情况下,有关说法明显未能服众,甚至引起一场“二𫫇英源头之辩”。
邝士山反驳指,只有焚烧含有“氯”为原料的塑胶等垃圾,才会释出二𫫇英,惟据他观察,含PVC(聚氯乙烯、即3号胶)成份的“毒塑胶”近年已被取代,并不容易在大小街头中出现;再者,PVC本身是难以点燃的物料,“示威者好少玩”,质疑当局转移视线。他以网媒“香城教育电视”曾经进行的实测为例,指记者手持的红外光机显示警方曾施放一枚燃烧温度高于400°C的催泪弹,质疑该催泪弹属过期或内地制,存在温度控制隐忧。
“唔好赖得就赖啦,如果真系示威者烧垃圾弄到有二𫫇英(高浓度),那你为何不做科学测试?根本他(黄锦星)这种讲法,只是想帮警队辩护。”Sammi怒气冲冲地批评当局不负责任。他说,从10月开始,已察觉催泪烟气味比以往更浓烈,身体反应也更为强烈,“皮肤好像被火烧一样,眼睛会狂流眼水,跟以前不同㗎”;他又提到,近月所见的催泪弹燃烧温度明显较高,听说有的还会喷火,而他较早前在旺角示威中,曾目睹有示威者把燃烧中催泪弹放入水樽内摇晃却久久未能扑熄,故认定这是催泪弹温度过高的铁证,担心会因而吸入二𫫇英等有害物。
不过,据由科学硕士及博士生组成的“香城教育电视”科学团队上月底发表的报告,其实中国制发射型催泪弹弹壳的CS残留物,比美国制的少,手掷式催泪弹弹壳更验不到有任何CS残留物,可谓“出乎意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制催泪弹的CS浓度比美国制的低,但令人不适程度与美国制的相若,故研究人员担心当中可能含有尚未发现的不知名化合物。
新民主同盟成员、中大环境科学课程主任兼美国毒理学会会员陈竟明上周在《明报》撰文表示,未有数据显示大量发射催泪弹会产生二𫫇英。他又指,大量文献报告显示,焚化炉出现二𫫇英和金属有关,当中铜比其他金属的催化作用高1,000倍,“很明显,催泪弹燃爆,是没有这个催化作用”;另外,他认为,燃烧时长和温度都是重要因素,“两三分钟热度不会生产出二𫫇英”,“太高太低亦不能产生二𫫇英,300度左右可以产生最多”。除此之外,中大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客座教授黄子惠也在该报撰文指,目前不但找不到施放催泪弹会产生二𫫇英的文献,“反之,有文献记载施放催泪弹的实验,没有发现二𫫇英”。
专家说法各异,相信最能服众的做法,就是公开催泪弹的化学成份表或材料安全性数据表。邝士山表示,数据表获全球认可,是合规格生产商必备文件之一,各地进口商均能借此了解催泪弹的危害成份,以部署更严谨的化学品处理手法;他相信特区政府必然持有相关文件,“若不将此文件公开,更令人怀疑近期所施放的催泪弹原来未经检测,那就很可能含有大家不明了的物质。”
陈竟明也认为,即使香港情况未有恶化,“例如氯痤疮患者数目增加,或者二𫫇英、甚至山埃浓度增加,警方也不能够乱用催泪气体”,因为催泪气体始终含有毒性,而香港城市设计十分密集,倘若无差别或近距离发放大量化学剂,的确会威胁市民健康。再者,国际社会早于1993年签订《化学武器协议》,清楚订明凡管有任何暴乱控制剂的机构,都有责任公开成份表供外界识别。
隐忧二:监测数据受质疑
政府迟迟不愿公开催泪弹成份表,导致“二𫫇英袭港”的谣言满天飞。按理说,只要当局公布二𫫇英的监测数据,或可令市民稍为安心;然而,原本每月定期公布空气中二𫫇英含量的环保署,却自9月起停止更新有关数据,一再惹起政治疑云。
网民于11月中揭发“异样”后,环保署才回应传媒查询,表示9月份数据没有异常,10月份样本仍在进行化学分析,预计当月底完成;署方又强调,本港没有空气中二𫫇英浓度指引,但以往监测结果均远低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二𫫇英每立方米0.1皮克,和日本每立方米0.6皮克的指标。数天后,即11月19日,署方上载10月录得的二𫫇英浓度数据,显示10月10日中西区监测站录得的二𫫇英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0.008皮克,与以往三个月数值相同,而10月3日荃湾监测站录得的二𫫇英平均浓度则为每立方米0.011皮克,比9月份的0.025低。
然而,有关数据并未能令市民安心。西营盘的中西区监测站及沙嘴道的荃湾监测站自1997年建立,主要用来监测青衣长青邨的二𫫇英浓度,因为当地设有青衣化学废物处理中心,较有条件产生二𫫇英。环保组织绿惜地球项目主任刘兆朗指出三大问题,质疑有关数据可能不足以反映催泪弹对空气质素的危害程度。首先,两个监测站偏离示威频繁的地区,例如西营盘监测站附近完全没有放过催泪弹;其次,监测站只是抽验每月其中一日的数据,倘若当日监测站附近没有发射过催泪弹,无法录得发射后的浓度;最后,监测站根据风向而被定点在极高的楼宇顶层,但“催泪烟粒子较重,一般很难扩散至如此高度”,故数据有所局限。
刘兆朗认为,催泪烟粒子较重,容易沉降至地面,故建议政府收集示威区地面泥土作样本。邝士山则指,曾多次前往油尖旺,感到空气污染严重,每次都必须配备口罩。他表示,二𫫇英会依附于空气中的微粒,倘若空气中的微粒增多,则能推敲因催泪弹而释放的二𫫇英微粒也有机会增多,故建议当局尽快派员到示威频密的地区采集数据,交代环境污染情况。
黄子惠撰文反驳监测站偏离示威区的说法,指出监测站分析的是微细悬浮粒子(PM2.5)中的二𫫇英浓度,而PM2.5的扩散范围很广、很平均,且二𫫇英留存的时间很长,因此,如果过去半年香港因为反修例运动而产生了大量二𫫇英,按理说不论是基于示威者行为或警方施放催泪弹,环保署的监测浓度都应该明显上升,但实证数据却非如此,即二𫫇英没有大量增加。另外,根据中文大学上周公布的校园环境监测结果,包括上月曾经爆发激烈警民冲突的“二号桥”和“中弹”的夏鼎基运动场在内的13个泥土样本,其二𫫇英含量均低于环保署指引,即使后者二𫫇英含量高于其他样本,仍只是参考水平的十分之一。
继续阅读︰【催泪弹.下】“催烟”四起 长远或增生态、医疗负担?
相关文章:
【催泪弹】中大二号桥、夏鼎基运动场泥土样本 二𫫇英含量无超标
权威期刊《刺针》社论:警方武器成分不明 应评估对港人健康影响
【逃犯条例】网民组织公布催泪烟影响调查:约两成呼吸困难或出疹
上文节录自第19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2月16日)《催泪化武狂放 全城陷沾毒恐慌 政府须以证据释疑》。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