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政治学者马岳——地区政绩仍具影响力

撰文: 陈澔琳 陈智拥
出版:更新: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马岳形容,是次区议会选举本质上是一场“民意海啸”。他早前在《明报》撰写《区选三问》分析选举结果时,认为现任议员的地区工作表现,仍然对区选具备一定影响力。马岳把民主派未能赢取的63个选区,分为大富(9区)、乡郊(12区)、传统深红(19区)、分票失利(6区)、新屋邨(3区)及其余挑战连任失败(14区)等六大类别,认为在民意海啸下仍然守得住的建制派,反映其地区工作应该有一定质素;其次,向来重视地区工作的民主派政团胜选率颇高,例如民协、新同盟、工党、街工差不多全胜,“反映早作部署早落区,仍然会比临时空降的素人有更大胜算”;最后,他透过计算113名成功连任的民主派议员的平均得胜票比例(winning margin)26.1%,推算当投票率下降10%时,这些有地区工作基础的民主派议员,也能够“完全过关”。

承接上文:进入后修例时代 区议员怎样实践地区治理

马岳在接受《香港01》访问时再解释,是次选举不能与往日区选相提并论,结果明确显示不少市民只看政治立场,不看地区工作,当不少素人地区工作甚少,仍能得票过半数胜出,便是证明之一。“在过往区议会选举中,或有三、四成人利用地区工作为投票标准,但今次可能只得一成,现任民主派(区议员)做得好,他便更稳阵;相反有建制派(区议员)的地区工作很强,便有机会守住议席。”被问及四年后政治气氛会否变得淡薄、大众会否以政治思维思考区议会选举,马岳坦言这无人知晓,“但如果你有地区工作票,便会更稳阵。”

马岳认为,在“民意海啸”下仍守得住议席的建制派区议员,反映其地区工作有一定质素。(资料图片/叶家豪摄)

以政治表态为重心的区议会选举并非首次上演,2003年政府试图推动《基本法》第23法条立法,旋即引起民意反弹,另加上沙士(SARS)、负资产等民生经济问题困扰,在同年的区选中,选民用选票惩罚为政府立法护航的建制派,在400个民选议席中,民主派取得161席,并取得深水埗及葵青区议会的主导权,打破此前建制派垄断区议会的局面;不过,建制政党没有坐以待毙,为了收复失地,动用大量资源举办地区活动笼络民心,终于在2007年区议会选举大胜,但也令“社区福利主义”选举模式日渐成为主流,使建制派在往后的选举中屹立不倒。

是次选举中,马岳认为“社区福利主义”或仍奏效,只是不敌高投票率及以政治为重心的投票标准。但他期望,当民主派在17区区议会变为大多数,区议会功能及选民对区议会的期望或会出现转变:“之前的十多年许多居民只期望‘蛇斋饼粽’,但现在期望区议会有更好的事:例如加强参与、改变政治面貌,大家的想法变得不一样。”

11月25日,区议会选举建制派失去大部分议席,建制派第一大党民建联召开中委会,会后见记者。主席李慧琼表示今次选举受到重大挫败,向市民致歉。(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经一事,长一智。自回归以来,区议会选举已走到第六届,选举结果对双方有何启示?就建制派而言,马岳认为建制派应认清自己有所局限——当政治环境对自己不利、而选民采用政治标准投票时,长年累月的地区工作也没能使自己独善其身。当特区政府信任度低落,如建制派仍然盲撑,这样是福是祸?马岳说:“制度吊诡之处是建制派需要面对选举,但(特首)林郑(月娥)及中联办不用面对选举,他们拿着权力便叫你(建制派)打锣打鼓,结果惩罚不了林郑,却惩罚了民建联。”

而对民主派而言,马岳认为地区工作很重要,需要协助居民解决问题,而且不应局限于自身所属选区,“他们应否颠覆一些大众对区议会功能的想像?让别人觉得民主派能带来新气象,不论是地区资源或是居民关系也有新做法,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测试,否则你上了去又如何?”马岳解释,回看2003年选举,事实上民主派胜出幅度不大,当时他们对区议会功能亦欠缺新想像,没有意识改革议会,“他们那时不会觉得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需要翻天覆地作出多项改革,区议会传统做法、活动资助在论述上没有很大改变,结果2007年输了,现在一隔便是十六年。”

上文节录自第192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2月9日)《进入后修例时代 区议员怎样实践地区治理》。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