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从选民到公民 把社区凝聚力转化成监察驱动力
区议员形象矮化,选民对区议员低想象,蛇斋饼粽,小白象工程的理解误差如何解开?区选当即,如何令手上一票发挥到最大价值?
承接上文:
和“投票”一样,“监察”议员的表现,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然而,往往只有当居民对所在社区形成某种归属和认同的社区意识,才能驱使居民把休戚与共的凝聚力,转化成积极监察的驱动力。加入地区组织的社区参与,是凝聚社区意识的途径之一,然而,根据调查机构“政策二十一”为公民教育委员会撰写的《2010年公民意识研究》,只有24%的受访者曾经参加过不同类别的民间组织,因此,像Leo那样营营役役、为口奔驰而忽略社区参与的香港人,其实大有人在。Leo提到,所在屋苑早前在周末召开业主大会,但与会者寥寥可数,最后要缺席楼层推选至少一名代表出席,才勉强凑够人数。他还说:“我知道它(业主大会)的原意很好,但我不是很关心这些事,况且就算我表达了自己意见也可能没什么用。”
根据梁启智7月发表的《香港各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研究,其实香港人有其社区生活和认同,但较为隐藏、不易察觉,而社区的危机和挑战能促进这种认同感,网上地区群组也能增加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例如8月中旬,Facebook专页“第一城生活圈”发文引述《第一城工作报告》内容,披露业委会正研究试行“人面识别系统”;事件迅速引起居民热议,担心侵犯私隐,更有近300名住户包围本身是第一城业委会主席的当区区议员黄嘉荣;在反修例运动的敏感背景下,研究计划胎死腹中。“当你觉得很担心这个改变,你很需要去参与、去改变的时候,认同感就出来了。”梁启智如是总结社区认同的形成,“有了人面识别这件事作为矛盾点,第一城这个选区才被选民投入更多的关注。”
媒体的另一种形式—社区媒体,也在社区发展中崭露头角并稳步前进。一般而言,监察区议会需要仔细翻查会议记录、准确掌握居民想法,但主流媒体难以兼顾全港18区的事务,而社交媒体则欠缺一定专业性,因此,由涵盖不同专业的独立人士所组成的社区媒体,便应运而生,以发挥公民监察的作用。
梁启智认为,民众对区议会的关注和监督并不足够,而社区媒体的存在,则能从民众的角度探究区议会的作为与不足,“这也给区议会、区议员们带来了一点压力,并能带出大众关心的议题和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民主社会应该发生的事。”
由湾仔区议会出版的《湾仔街纸》,曾经是另一种形式的社区媒体的成功尝试。2003年因反对《基本法》23条立法浪潮,令民主派在多个区议会中取得过半数议席,包括湾仔区;选举过后,政府大举推行市区重建计划,利东街项目更掀起民间保育运动,而湾仔区议会则与居民同一阵线,鼓励居民就重建计划畅所欲言,实践公民参与;为了令居民了解重建议题,更定期出版《湾仔街纸》这份公民教育刊物,分析重建政策、强调本土价值、集结专家意见、甚至进行问卷调查,开启了区议会在社区论述和政策倡导的先例。
不过,问题核心仍离不开居民的关注。正如梁启智在《立会重拾尊严 区议会都要》一文中谈及:“没有监督,选民对区议会的工作和区议员的表现就不能有准确的理解和评价,投票或不投票的决定便继续和区议员的实际行为断裂。这样,就算有票可投,也不是民主。”
从“政治”到“民生”:如何对区议员有更广想像
近年香港愈趋政治化,也影响了向来“重民生而轻政治”的区议会选举生态。上文提及的香港研究协会区选民调结果,在经历了雨伞运动后的2015年出现了重大变化—有40%受访者表明会以“政党背景/政治立场”为投票的主要考虑因素(2011年只有17%),其次有35%会考虑“过往工作表现”(2011年有多达51%),再次有14%会考虑“政纲”(与2011年相若)。在反修例运动下的新一届区议会选举,也无可避免地成为“政治”的表态场—民主派一如既往打出“政治牌”,呼喊“五大诉求一起公投”;出乎意料的是,以往强调民生工程的建制派,也改以“反暴力”为选举主轴,呼吁选民以选举结果向暴力说不。
就连一开始自诩“政治冷感青年”的Leo,也在访问结束后一个多星期,向记者传来一张整理候选人背景、事迹和政治取态的“参选人照妖镜”,图上说竞逐连任的郭庆平“在元朗区议会讨论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时缺席”。Leo说,无论候选人持什么政治立场,都应该支持独立调查。他没去考证“参选人照妖镜”的准确性,认为“推选出一个人,可以是追求美好,但更大的力量一定是脱离痛苦。”他甚至希望用区议会的力量向特区高层问责:“我相信,万众都有一个同样需求的时候,一定会有效果。我非常期待香港的变化。”
即使抽离反修例运动的脉络,区议会作为香港政治架构中的一环,也着实难以“只谈民生,不谈政治”。最常被列举的例子,是1,200名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中,有117人由区议员互选产生,对特首选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不过,梁启智认为,区议会的政治角色一直被弱化,导致较少选民明白,当他们参加区议会投票时,实际上已间接参与了行政长官的选举。
问题是,倘若只以“政治立场”作为选择区议员的依据,或把区议会选举变成政治表态的变相公投,又怎能确保胜选者有能力透过议会实践改善民生?如果区议会也像立法会般“政治化”,会否导致地区民生也陷入二元对立的政治僵局?梁启智表示,应该将区议会的政治性放入生活中去理解,而候选人也需要让选民明白他们将透过怎样的改革处理选民的切身需求,“如果这里(一个选区)有5,000万(元),你要看什么嘉年华,还是选择免费诊疗活动?”
受访者Leo传来“参选人照妖镜”的前数天,曾传来郭庆平的宣传专页,说对方过去几年无甚作为,也鲜少露面,“应该不会再选他了吧”;接着,他又传来一张讽刺油尖旺大南选区区议员李思敏“执波当政绩”的截图,说:“看,他们年薪这么高,居然这都能拿来当政绩,请保安都好过请他们!”—当他传来“参选人照妖镜”,附上“期待香港变化”的长篇大论后,记者打趣道:“政治冷感青年Leo最终还是并不冷感啊。”他回以“掩面”的表情。至于他是否仍让老婆帮自己决定投票意向,记者没有再追问,相信他已经有答案了。
Leo的投票心态,或多或少是部份“讨厌政治”的选民缩影。从政治立场到生活作风,从落区频率到社区贡献,看似对区议会和区议员不以为意的选民,实际上也有着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今日区选投票,但愿我们在实践这份公民权利的同时,也能负起更多公民应尽的义务,谨慎投出手中一票。
注:文中提及的选区候选人分别有:元朗逸泽选区的王颕思、范煦瑜及郭庆平;沙田第一城选区的黄嘉荣及黄文萱;油尖旺大南选区的李国权、蔡其隆及李思敏。
相关文章︰
上文节录自第18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1月18日)《选民手中有票,是否心中有数?》。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