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议会选举】社区不只吃饭睡觉 危机来临反而会增加归属感?
区议会作为地区代议政制架构,理应收集民间意见,才能有效咨询及改善社区服务。收集民意需要社区人士就议题发声,然而,现时区议会和社区之间的扣连薄弱,加上区议会透明度不足,以致不时出现“居民被代表”的说法。要促进社区参与,需要居民对社区有归属感,并认为大家有能力改变社区。若居民在社区的时间不多,感受自然较为疏离。
故此,有素人提倡营造社区,引领居民走到公民参与的路上。要连结区议会和社区并不容易,不同社区因环境、规划、发展及历史变迁等形成不同面貌,单是自成一角的新市镇天水围、商业旧城区湾仔、平日繁嚣假日恬静的炮台山,已经截然不同。它们有着不同地区需求,在推动公民参与方面亦面对不同难题。今届参与区选的素人,有些早于一年前已落区推动全民参与。
从小在炮台山长大的陈嘉佑,去年成立社区组织“炮台山活”。他本来甚少参与社区活动,触发他站出来的原因,是就读大学二年级时跟进宝马山行人通道系统的重建工程。当时,工程尚未全面咨询居民便获区议会大比数通过,计划刊宪后引来极大反弹。“不少居民很生气,我们组织了关注组,办居民大会、邀请市民发表意见,让更多人参与。当时有约500人参加,那次很有成功感。”
社区面临危机 认同感会上升
社区性的公民参与,是让大众有机会就区内公共事务给予意见及共议,并在推行过程中以不同形式参与或监督。该反对行动正是公民参与的例子,但碍于区议会的体制,无法推翻结果。陈嘉佑直言,读大学前没有参与过这些社区事务,“当时真的没有区议员会做。”那次行动虽然无法阻止工程,只能作出一两个小修正,但对他而言却是一次觉醒。“这件事不是即时有影响,三个月后才有新进展,拖得慢,大家开始不太上心了。”这次事件后,他开始留意区议会事务,渐渐明白当时的区议会轻视咨询程序,故希望做到聆听居民意见,将真实的民意带进制度。
今次参选,陈嘉佑把“营造社区”四字放在竞选单张上,正正是觉得社区内的相互连系应该加强。他认为那次行动动员了约500人出来,是因为工程影响到很多居民。他解释,“营造社区”是认同感的问题。“关乎如何让人觉得这区是自己的家,参加公共事务的前身是要对一个地方有归属感,觉得想要守护一个地方或是其他原因才会参与。说到香港,大家都很有归属感,在社区却没什么人会这么说。”他表示,“许多人觉得自己的社区像酒店房,只是回去睡觉,没有煮饭就下去吃个饭,没有什么感情。就算察觉到有些事情变了,有些地方没有了,大家也不会介意。大家对香港很好,有恶法就会出来,却没怎么关心社区,因为对这地方没有很大的认同感。”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席讲师梁启智早前进行了一个有关香港人社区认同的学术研究—《香港各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参与》,分析受访者对上一届区议会选举的看法,研究中所得的其中两个重点,一是发现香港人有其社区生活和认同,不过较为隐藏,不易察觉;二是当社区面对危机和挑战时,社区认同感会明显上升。这种说法和陈嘉佑当初因为宝马山行人通道系统而开始关注社区事务一致。后来,他开始做地区报,就地区政策倡议咨询居民,并举办文康活动,想“一条龙”做到“社区营造”的效果,但他坦言并不容易。“那么理念性的事,始终不会有这么多人有空闲参加社区活动,太平盛世较难做社区营造。”办地区报是要提供地区资讯,让居民有共同话题并展开交流;办特色活动是希望为街坊创造共同回忆,建立人际网络。“我们认为改造公共空间很重要,上年开始落区,我们在楼梯挂中秋灯笼,让他们知道不一定维园才有猜灯谜活动,自己的社区也有。”他不时举办义工活动,把居民组织起来,希望他们有所交集,对公共生活有更多想像。
愈年轻高学历 对社区愈无力
梁启智的研究指出,社区的定义有三种层面,从地域上会有地理范围或共同特征的人口群组,在脉络上的人口群组有一定程度的互为关联,再在行动上可以自发组织介入相关的事务,令社区成为集体的政治力量。学术研究普遍认为,当居民的社区意识愈高,愈能促进社区参与,而能否动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受着环境、社会关系,以及居民对社区控制和充权的理解这三个因素影响。港人对社区的情感未有转化成有系统的社区参与,因为区议会原有促进社区参与的功能不被重视,当中亦涉及对区议员职能的不理解和延伸出来的无力感。
就社区归属感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于2015年5月至6月进行了两项意见调查,量度市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以及自觉对改变社区及香港的影响力。问卷采用荷兰学者A. M. Curley的指数来量化市民的社区归属感。这指数由五条有关社区观感的问题组成,包括:“你的社区十分适合你居住”、“在你的社区,你觉得安全”、“你的社区令你有一种家的感觉”、“能够在这个社区居住对你系非常重要”和“你期望在现时的社区长期居住”。结果发现,以5分为最高分, 18至29岁的年轻人群组对社区归属感最低,只有3.52分。总体来看,受访者年龄愈高,对社区的归属感亦随之增加, 60岁或以上群组社区归属感平均分最高,有4.07分。另一值得关注的发现是,愈年轻及教育程度愈高的受访者,愈感到自己有能力影响香港整体,却又愈感觉到自己不能影响社区,充满无力感。
中大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黄伟豪和研究助理陈慧华于2015年撰写的《改变社区比改变香港更难》一文指出,年轻人和高学历人士对社区的疏离感和无力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现行的区议会制度的局限。区议会只是一种地方的行政管理架构,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地方议会及提供社区层面的政治参与平台。文章指出,现行制度下,即使年轻人满腔热血、知识分子充满理想,也难以在社区发挥。
经历过大型社会及政治事件后,人们对社区归属感会受影响,在今次的区议会选举中,会否有更多市民认同区议员应该担起营造社区的责任而把票投给这些素人,仍是未知数。
除了受访者外, 本届东区炮台山其他候选人还有罗荣焜(无政治联系)。
相关文章:
上文节录自第187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1月4日)《连结议会与社区 从何开始?》专题中的《营造归属感—社区不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