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二】政府资助不足  肠癌病人难获有效标靶治疗

撰文: 陈康麒
出版:更新:

在政府资助下,参与大肠癌筛查计划的专科医生在提供大肠镜检查服务时,可向病人额外收取1,000元以下费用,该费用可能因应大肠镜检查过程中有否切除瘜肉而有所不同。香港肝癌及肠胃癌基金会委员潘冬松指出,由于政府资助费用有限,当参与者的情况需要使用额外仪器时,部份医生或会因资助费用不足而省却一些医疗步骤。他建议政府提高大肠镜服务的资助额,让市民能够得到完善的医疗服务。

承接上文︰【癌症.一】大肠癌筛查参与率低 如何提升防治效果?

潘冬松举例指,当病人肠内瘜肉较大时,医生在切割手术后需要使用止血钳等特别仪器,然而费用昂贵,以一次性的止血钳为例,一个大概1,000元。“由于资助有限,许多医生遇到参与者肠内有瘜肉时都不会即时切除,而会将病人转介到医管局做瘜肉切除手术。但这并不代表该名医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他们只不过因为怕使用仪器会超出政府资助额,所以不做。”当专科医生因资助不足而将病人转介到公立医院时,病人一般会于2至3星期内见到医生;若然病人照大肠镜后被诊断患有肠癌,医生则会为病人安排电脑扫描,以确认癌症分期,排期时间同样为2至3星期;而当病人需要做手术,则需排期4至6星期。潘冬松认为,公立医院能够在资源限制下提供这个程度的服务已算不错。然而,整全的筛查计划应确保市民在首次照大肠镜时,已可完成瘜肉切除程序,以免病人再次接受照大肠镜而造成不适或病情延误,甚至令病人觉得程序繁复而放弃作进一步的瘜肉检查,使筛查失去应有的防癌意义。而且,当参与筛查计划的医生将病人转介回医管局,亦会变相增加了公立医院医生的压力,“所以政府应该检讨对提供大肠镜检查的医生的资助,让他们在没有费用限制的情况下做好所有医疗步骤。”

潘冬松指出,政府资助费用有限,当参与者的情况需要使用额外仪器时,部份医生或会因资助费用不足而省却一些医疗步骤。(高仲明摄)

药物名册缺标靶药 夹心阶层难获资助

大肠癌筛查计划的最理想成效是在病人尚未演变成癌症时,把瘜肉切除,或是让患有早期癌症的病人及早治疗,以提升存活率。若然病人罹患第四期肠癌,即使在公院接受诊治,亦未必能获得最有效的标靶治疗。

潘冬松指出,治疗大部份常见癌症,包括大肠癌及肺癌的标靶药都不在医管局药物名册内,病人需要全额自费购买药物。他认为,随着医学发达,许多药物已能有效治疗癌症,无奈不少病人面对经济困难,难以负担标靶疗法,“现时政府资源追不上药物发展。我们希望最常用、首一二线的药物都列入名册上。”他解释,治疗末期肠癌时,注射一针标靶药大概需要2至3万元。病人需要约3至4星期接受一针,疗程为期半年或以上,费用已达16至20万元,对一般市民是沉重负担。现时市民可透过申请医管局的撒玛利亚基金及关爱基金医疗援助项目,获资助使用已纳入安全网的自费药物。申请过程中,病人必须通过医务社工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经济审查。由于基金的申请门槛过高,中产人士未能受惠。

潘冬松形容,基层病人治疗癌症时较易获得资助,反而中产阶级有相当入息和资产,获得资助机会较少,“中产人士可能一家人居于3、400万元的私楼。但你想像,你有病已经很惨,甚至不能工作,难道要卖楼医病?”

大肠癌筛查计划的最理想成效是在病人尚未演变成癌症时,把瘜肉切除,以提升存活率。(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他表示,这是让医生觉得很难过的情况,“间中有病人会问:‘我现在得了这个病,没有太多钱,但我有层楼,我应否卖了层楼来医病?’你不知怎回答他,当然你想他继续医病,但你又知道未必医得好。如果你叫他卖了层楼但最后又医不好病,他的家人失去经济支柱之外,可能连住的地方也一并失去,岂不是好惨?”潘冬松指出,每当医生遇到这些情况都会感到很心痛,“但我们始终帮不了太多,因为这些(标靶)药真的太贵”。

不少中产阶级在对抗癌症时苦无支援,香港肝癌及肠胃癌基金会就曾津贴中产病人的肝癌标靶药费用。作为基金会委员,潘冬松形容,标靶疗法费用之巨,除了政府外,坊间并无基金有能力恒常资助病人。他强调,若要真正为癌症病人提供适切治疗,局方最基本要处理的是持续检视及扩大药物名册范围,“这些事情始终要政府做。”

现时,医管局由辖下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药物名册涵盖范围,名册每三个月更新一次。然而,不少病人组织批评,医管局审批癌症新药纳入药物名册的时间漫长,以致病人难以获得资助使用昂贵或新的药物。相比其他发达地区,香港药物安全网的更新审批过程缓慢。以澳大利亚为例,当地卫生署自2011年起,容许在处理新药准予推出市场的申请时,同步处理有关新药纳入当地“药物福利计划”(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cheme)的申请,让病人能够尽早获得癌症新药。现时澳大利亚政府的“药物福利计划”已涵盖130种治疗癌症的药物,而香港药物安全网合共只涵盖50种癌症药物,反映本港的药物评审机制有待改善。

医管局由辖下的“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药物名册涵盖范围,名册每三个月更新一次。(资料图片/方家远摄)

港癌症策略保守 宜扩增筛查范围

扩大药物名册的涵盖范围,为癌症病人提供更适切治疗固然重要,然而沈祖尧指出,治疗癌症“最重要是能够及早发现(患癌),而非待病情扩散了才用标靶或免疫疗法”。针对政府推出的《香港癌症策略》,沈祖尧认为港府在筛查计划上的取态略为保守。现时香港五种最常见的癌症依次为大肠癌、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及肝癌,但《策略》展望未来只维持大肠癌及子宫颈癌的筛查计划,无意将筛查范围扩展至其他癌症。以乳癌为例,《策略》提到,由于缺乏科学支持的公共卫生理据,政府现时并没有计划推行全民乳房X光造影筛查。至于一般风险的无症状女性,政府将联同医学界掌握更多研究结果和数据,探讨为该组别妇女推行全民乳癌筛查是否适合。现时全球逾34个国家及地区已实行乳癌筛查计划,沈祖尧表示,尽管许多西欧国家已有相关先例,但港府仍对乳癌等常见癌症的全民筛查抱有保留,原因是觉得本地参考数据不足,以及担心资源分配问题。

沈祖尧指出,治疗癌症“最重要是能够及早发现(患癌),而非待病情扩散了才用标靶或免疫疗法”。(高仲明摄)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大肠癌教育中心自2008年起,为合资格市民提供大肠癌筛查服务,截至2017年,中心已为超过15,000名市民进行大肠癌筛查,并将筛查数据分享给政府相关部门,鼓励政府推行全民“大肠癌筛查计划”。教育中心于上年度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齐心防癌计划,作为项目主任,沈祖尧坦言中大多年来收集了不少相关数据,才能说服港府推行大肠癌筛查计划。然而肠癌只是起步点,他表示,女性乳癌及男性前列腺癌新增个案近年急速上升,而这些癌症均是经科学证明可以及早发现及预防,是政府应该积极考虑加入筛查计划的癌症。

除了扩大癌症筛查范围外,政府还可以如何帮助市民及早发现及诊断疾病?中大齐心防癌计划提供的一站式免费多样癌症筛查服务,政府或许可参考。中大自上年度开始,为50岁以上、无癌症病征的市民进行大肠癌、女性乳癌及男性前列腺癌筛查,希望可以借此让市民及早发现这三种“肥胖相关癌症”,从而令患病者能及早接受治疗。过去十年,不同国家都相继有新兴的医疗中心采用“一站式”筛查概念,沈祖尧认为,“一站式”多样筛查可以提高市民进行不同癌症筛查的依从性,“希望能够收集较多数据,证明一旦市民愿意做(大肠癌)筛查,其实我们可以帮他们做得更多(其他筛查服务)。例如当市民做大肠癌筛查时,可以跟他说:‘既然你都来到,不如顺道进行乳癌或前列腺癌筛查,因为这些癌症在你的年纪较为常见,而且都是本港愈来愈普遍的疾病’。”沈祖尧形容,当市民冲破第一个关口,愿在无病痛的情况下检查,或会愿意接受更多的筛查服务。

中大自上年度开始,为50岁以上、无癌症病征的市民进行大肠癌、女性乳癌及男性前列腺癌筛查。(资料图片/叶璋时摄)

中大推行的防癌计划至今累积约2,500名参与者。沈祖尧表示,在赛马会资助下,计划期望于五年内累积一万名参与者,为政府未来的防癌措施提供更多实证。他又指,计划刚开展时已收到几万通电话查询,证明不少市民有意欲了解“一站式”癌症筛查。

总括而言,政府要处理好癌症防控工作,首步是增拨资源,积极鼓励基层医生参与筛查计划,让市民以更便捷的途径了解筛查计划内容。除此之外,政府亦可参考中大推行的“一站式”癌症筛查服务,以开放态度增加筛查计划的范围,让市民能够同时检查多种常见癌症,达致“预防胜于治疗”。若市民不幸罹患晚期癌症,政府提供的药物支援至关重要,改善本港药物名册的评审机制将会是医管局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关文章︰

癌症新症3.3万宗创9年新高 前列腺癌升近两成响警号

【身体检查】癌症筛检懒人包 7个方法助减患癌机会

政府首个癌症防控计划 提供全新癌症资讯平台 未考虑推乳癌筛查

上文节录于于第187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1月4日)《首份《癌症策略》见林不见树 癌症防治实策不彰》,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