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墙的时代】各国高墙林立 硝烟四起 人类如何共存?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柏林围墙倒下,世界便开始闹哄哄地走向全球化。可是,冷战之墙拆毁后,新的障碍又开始竖立,长度不亚于冷战时期。“墙”这个字眼在《墙的时代》(Divided: Why We're Living in an Age of Walls)这本书中代表了障碍物、围篱及各种形式的分歧和隔阂。书的副题是《国家之间的障碍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每一章都以介绍实体的墙作为引子,剖析这些墙如何意味着当地有怎样的分裂状态。
全书分为八章,着重全球化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几个题目:民族主义在统一及分治上的力量(中国、英国、非洲),移民的效应(美国、欧洲、印度次大陆),以及宗教和政治的交会(以色列、中东)。
撰文:方蘅
英国《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认为,《墙的时代》是“针对当今世界许多重大问题平易近人的入门作品”。作者提姆.马歇尔(Tim Marshall)是一位外交事务权威专家,拥有二十五年的采访报道经验,走遍约40个国家,了解各地的矛盾冲突。
民族统一VS自治诉求
说到墙,不得不令人想起世界十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这座分隔文明与野蛮的墙位于中国,也就决定了本书要以中国为首章内容。中国至今都存在民族矛盾,西藏、新疆的分离势力始终是一种威胁。本书中,每章除了介绍最主要的矛盾之外,亦涉及社会各方各面,例如这一章除了谈及民族间的矛盾,还触及沿海和内陆、城市和农村间的财富不平均造成的社会裂痕。面对种种暗涌和分歧,中国政府的做法是控制资讯流通,防止思想散布。于是在网络时代,防火墙长城应运而生。
英国有一座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建成于罗马帝国时期,现在已经坍塌。这座长城区隔了罗马人已征服的地区(英格兰)与未征服的地区(威尔斯和苏格兰)。在历史上,英格兰和苏格兰大部份时间都是泾渭分明的国家,属于不同民族,经常吵吵闹闹,最后于1707年通过《联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正式结合。不过,苏格兰在联合王国内的独立性却日益增加,并曾于2014年举行独立公投,结果因国会承诺赋予苏格兰议会“广泛的新权力”而未脱离联合王国。
另外,北爱尔兰一度出现武装纠纷。该地新教徒希望留在联合王国,天主教徒则希望与爱尔兰统一,曾爆发三十年之久的武装冲突,最后于1998年达成分享权力的和平协议。然而,当地仍是一个深刻分裂的地方,残存围墙,区隔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地区。一旦跨界、没有围墙,就可能发生暴力冲突。
非洲可以说是欧洲殖民者乱画边界线的受害者。欧洲殖民者在画线创造非洲的民族国家时,经常与当地已有的民族(有时被称为“部落”)毫无关系。非洲有一座摩洛哥围墙(Moroccan Wall),穿越西撒哈拉沙漠,部份伸入摩洛哥,使撒拉威人组成的波利萨里奥阵线(Polisario Front)远离摩洛哥认定的领土。
整个非洲到处都有独立运动,暴力冲突惨绝人寰,例如1994年卢旺达发生种族灭绝惨剧。又由于各民族仍常跨越民族国家的国界,某一国家内部的冲突很快会蔓延到另一国家。在非洲,欧洲人划分的国界仍是以外交手段解决领土纠纷为基础,国际社会对摩洛哥和波利萨里奥阵线针对西撒哈拉的主权都不承认。技术上,西班牙仍是西撒哈拉的行政当局,即使实际上它的大部份地区已由摩洛哥控制。
强大的部落关系又会使国家循着部落界线处理政治,例如南非就设有“传统领袖省议会”(Provincial House of Traditional Leaders),反映不同部落的意见。部落主义鼓励偏袒示惠,会造成贪渎腐败,是一大流弊。非洲国家的统治中,如何平衡部落主义是一大课题。
边界争端与种族分歧
美国总统特朗普说过,要在美墨边境建高墙。其实,美墨边境一直都有墙。十九世纪,墨西哥政府本欲引入美国人口作为科曼奇族人和墨西哥拓垦者的缓冲。谁知新移民多为新教徒,墨西哥人多为天主教徒,美国的蓄奴制亦不为主张废奴的墨西哥接受,结果造成冲突,终引发美墨战争。
终战时,墨西哥被迫签订条约,丢掉约三分之一领土,从此,美国就沿南部边界建立围墙。由此可见,这并不只是今日共和党的手段。特朗普总统提出在美墨边境兴建高墙,阻截来自墨西哥的移民,折射出美国国内种族分歧的裂缝。在美国国内,白人、黑人、拉丁裔人、亚裔人在一起生活,可是,种族歧视却是主要问题,未曾缓解。
欧洲的柏林围墙于1990年倒下,东西德随后统一,其后,更成立了欧盟。可是,欧洲仍然出现深重的裂痕。东德人摒弃共产主义,却未必代表他们准备好接受残酷、自私的资本主义。西德人欢迎统一,却抱怨接收了一个失败的经济体。2004年一项民调发现,每八个东德人就有一位怀念柏林围墙拆除前的日子;到了2015年,仍有至少一半德国人觉得东西部经济和文化上存在差异。
放眼整个欧洲,欧盟成立后,许多政治精英低估了向西移动、寻找就业机会的人数。2008年的金融海啸更是火上添油,许多欧洲人觉得,欧盟从未成功取代民族国家,皆因欧盟的动作太快、太傲慢。移民危机逐步上升,至2015年到达巅峰。中东和非洲的冲突内战造成大量难民涌入欧洲,欧洲初时愿意收容他们,但很快就不胜负荷。
印度和孟加拉之间则有全世界最长的边界围篱,以阻止偷渡客。2011年,在印度潜居多年的少女拉斐妮想偷渡回孟加拉省亲,攀爬铁丝网时披肩给钩到了,边防依格杀勿论令开枪,使她挂在围篱上哀嚎数小时,最终因失血过多而亡。印、孟边界数百年来本来没有实质边界,却硬生生将共同生活的社群分隔开来,故此习惯跨境来往。
据估计,本世纪孟加拉迁往印度的人数超过一千五百万,对印度人的工作和居住空间构成压力,因而出现反孟加拉人的浪潮。至于孟加拉,也有来自缅甸的罗兴亚人涌入的问题,这些罗兴亚人是穆斯林,与缅甸佛教徒格格不入,也不被缅甸政府承认为公民。
印度和巴基斯坦边界则有克什米尔问题。1947年,克什米尔人本有权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该地统治者本身是印度教徒,居民则多是穆斯林,因而选择中立,导致穆斯林起义,最终将整个地区划分为两半,用围篱隔开。
政治摆脱不了宗教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基于宗教分歧而对立。在分隔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西岸地区的围墙上,布满了各种涂鸦。围墙还可吸引旅客,西岸地区就开设了一家旅馆,取名“围墙酒店”(Walled Off Hotel),形成所谓的冲突观光。围墙的存在,是因两国边界自1948年以巴战争爆发、以色列建国以来,就一直是暴力相向的争议。以色列在1967年兼并东耶路撒冷,但巴勒斯坦人当时却声称,未来巴勒斯坦若建国,将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编按:巴勒斯坦于1988年宣布独立,定都为耶路撒冷——与以色列首都一样,双方存有争议。)
巴勒斯坦地区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比较世俗的组织法塔赫(Fatah)主导巴勒斯坦临时政府,治理西岸地区;激进的伊斯兰主义组织哈马斯(Hamas)则控制加沙。对待以色列,法塔赫接受两个民族分别建立两个国家的概念,哈马斯则拒绝巴勒斯坦全面解放以外的任何替代方案,两派之间时有冲突。
中东地区到处可见小型高墙,说明该区域恐怖主义暴力猖獗。2014年,全世界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口居住在阿拉伯世界,遭遇的恐怖袭击次数却占全球百分之四十、冲突相关的死亡人数约占百分之六十八,因此获收容的难民也占百分之五十八。阿拉伯人最大的分歧是宗教,因伊斯兰内部分裂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在政治上,阿拉伯人试过民族主义和仿造社会主义,也经历过强人统治,“伊斯兰国”(ISIS)圣战士统治下的生活证明是失败的;另有一些国家则生活在王室世袭统治之下,似乎稍为稳定。阿拉伯人较少国家民族观念,也没有完全拥抱个人自由,政府崩解时,许多人就撤退回民族国家的前身——宗教、族裔和部落。
综观全书,作者道出围墙所带出的分歧、分裂。但他也引述谚语“好围篱制造好邻居”,说明实体上和心理上难以避免真实界线。在普世接受人类皆为兄弟、世界不再竞逐资源之前,仍将兴建围墙,但与此同时,也可在围墙间的空间注入希望,建造桥梁。书中在讲述严肃的地缘政治之时,加入了墙的意象,引出哲学思考和文学趣味,增加了可读性。
《墙的时代》
副标题:国家之间的障碍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
作者:提姆.马歇尔
译者:林添贵
出版社:远足文化(台北)
出版日期:2019年9月
其他《香港01》周报书评:
上文刊登于第186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0月28日)《《墙的时代》以墙为喻剖析地缘政治》,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